2010-07-01


2010台北電影節/專案策展人鴻鴻專訪

台北電影節自2007年第九屆至今,策展選片招致許多負面聲浪,今年首開先例特設「專案策展人」一職,由劇場/電影導演鴻鴻擔任,無疑是帶來體制外的觀點,期許更多品味碰撞,鴻鴻不視之為燙手山芋,他認為批評是好事,但仍要有人跳下去做,且政府出資有其先天限制,「有的片一聽是北市文化局主辦,就以不喜歡官方色彩為由回絕;也有的因為官方出資就開出天價。」

策展和當導演很像,並非一件全然浪漫之事,鴻鴻有感道:「不是說你有多棒的想法,而是你面對現實的困境如何把想法迂迴地完成。」劇場創作者跨足影展工作,眾所期待他如何激活電影節「跨界」概念,他提及當代藝術的重點便是融合,跨出菁英主義去和更多階層交流,影展有很多外延的可能性,專題精緻化以及開啟更完整深入的溝通,是鴻鴻欲扮演的角色功能,也是他呵護台北電影節的方式。

★在參與策展之前,做為一個長年忠實觀眾,您對台北電影節有何期望和想像?
北影完全是官方文化局出錢,要求市民影展、雅俗共賞、照顧各族群需要,我覺得比起金馬可以年輕化一點,它有個使命是城市文化交流,過去11年可以做的大城大國都做完了,接下來一定會做到對影展來講比較冷門、不熟悉的第三世界。今年做巴西是個挑戰,台灣從沒做過拉美國家大的回顧跟交流專題,我覺得這是電影節應該做的事,不能都只看大國片。台北電影節其實跟金馬一樣,我一直都覺得電影太多,因為必須符合不同觀眾需要而必須選到那麼多,有點可惜,有些在文化上能做更深度交流的影片,卻來放兩場就走了,就算看到很有感覺也沒什麼討論空間,片子太多,一起看過的人相對來說減少,台灣媒體也不是可以討論藝術的地方,所有電影媒體都八卦化。

★參與過程中帶有什麼目標或使命感?
這次我參與片量也很難減少,文化局有業績壓力,但我覺得這是迷思,應該要教育全民去改過來,現在能看到電影的管道那麼多,影展就是要放那些地方看不到、更另類有獨特性,或更值得大家一起看一起討論的Issue,我試圖在這次抓出重點先跟媒體合作,做話題引導,像《印刻》上期阮玲玉專題,或像田中絹代就代表日本電影史,去年日本盛大做她所有回顧,可是我問辦公室裡沒有人聽過她,所以電影教育是要傳承的;我也想把文學界的作家召喚回來,這幾年所有影展都想做行銷,但副刊已經拒絕跟影展合作了,合作不完而且報紙通常要拿錢,電影節以往沒有這一塊預算,覺得有發新聞、上綜藝版就好,我用零預算的方式執行,邀請一些作家,用他們的名字打動副刊,寫的不見得是影評,完全可以從個人觀點出發,副刊就比較願意接受,談到聯副「作家看電影」系列、人間副刊登整篇導演專訪。我真的還蠻羨慕歐洲大媒體的做法,我自己在法國待過,他們不一定要大師片,只要有話題或社會意義可談,都會做深入採訪,我印象最深是《不可能的任務》第一集,導演是Brian De Palma,他在法國是作者導演,雖然拍很多娛樂片,但有非常清楚的個人風格,他們做了De Palma的專訪,全世界做MI都是做Tom Cruise,誰會管導演是誰,只有法國人會從他過往作品去分析這次他又做了什麼,哪些主題是連結的,哇我看了真是覺得了不起!電影版就應該這樣做!所以這次我蠻希望能達到這個效果,讓話題在媒體上先曝光,等到影展大家會用不一樣的眼光跟心情來參加,而不只是「又多了100部片挑個5部來看一下」這種無可無不可的心理。

★您認為60年代巴西新電影的背景對比台灣社會,情境上有哪些連結?
60年代巴西新電影真的很猛,在美學、現實切入點、政治批判上都是,你看《死神安東尼》和《恍惚的土地》就知道了,我看後者時真的被嚇到,它是在戒嚴時期拍的,但可以那麼細膩地講政治鬥爭,雖然寄託是個寓言,但誰看都知道這是巴西,視覺風格也非常強烈,表演非常風格化,或是像《再見巴西》那個導演這次來了3部片,他的東西非常狂野,看起來很娛樂很好玩,但後面都有很深刻的文化意識跟巴西主體性認同,真的都是藝術家深思熟慮在拍電影的。社會最高壓時壓出巴西新電影,可是台灣是在解嚴前社會鬆動的時候,1982年第一部《光陰的故事》,到了83、84年滿街都是遊行了,所以才會導致87年解嚴嘛,台灣新電影跟小劇場幾乎是同時起來的,都是社會浮動的產物,可是巴西不一樣,它是60年代開始戒嚴、軍人政變,藝術家非常苦悶,啊對,他們其實像6、70年代台灣現代文學,陳映真啊、七等生啊、王禎和啊,透過文學表達抗議,巴西新電影比較像那種做法,濃稠度非常高,藝術性也很強,因為沒辦法太直接批判,所以轉化成很多隱喻,現在看來還是很有力道,巴西電影藝術家跟社會現實的關係,我覺得跟台灣新電影時期到現在的精神都非常接近,我看電影常常不只是看一個故事而已,我常可以感受到很多生活經驗是共同的。

★80後的影展觀眾可以怎麼理解或怎麼去產生情感上的連結?
我覺得他們無法理解,所以巴西當代這個部分,我們盡量用好玩的東西去包裝,他們音樂、舞蹈、視覺本來就很強,像《音浪潮滿天》、《嘻哈少女成功記》希望用音樂吸引觀眾。有部《惡女部落格》其實拍得非常棒,女主角超厲害,我看她就想到《陽陽》張榕容一個人撐完整部電影的力道,講的也是非常當代的議題,但宣傳上難免會說這部片很養眼(笑),女主角一開始就全裸5分鐘之類的。

★這屆台北電影節在跨界交流上設計了現場配樂和辯士,請您稍微談談這個部份,以及這對電影來說是不是絕對的加分?
幫默片加配樂其實不是加分而是還原,當年所有默片都是有現場音樂的,現在看沒有音樂的默片其實只看到一半,所以我希望能更完整的呈現,以前電影在大城市放映都會請樂團,所以跟北市交合作一場;然後在小戲院放映就是一兩個樂手,所以我們請黃思農跟蔣韜做一場;到了更偏遠的地方可能沒有樂手、大家都是文盲,字卡看不懂,所以需要辯士去講故事劇情。這次我們3種都做,就是全面去展示當時默片放映的狀況,這也沒有跨界那麼了不起啦,就是電影該怎麼放就怎麼放,是一個觀影品質吧。

★以您劇場文化人的角度來看,電影放映還有什麼新可能?
我覺得電影可以有外延效應,大家看的應該不只是作品本身,每個作品誕生出來都有很多周圍因素,真要完整陳設的話,也要一起做文化講座,甚至巴西為什麼變金磚四國,應該要有經濟講座、要有巴西足球的討論,如果片量能減少三分之一,把錢拿來做這些我會覺得更有意義,現在電影節的格局跟文化局的走向還不太能這樣做,我這次參與發現很多是經費問題,不是沒有想法,我一直是諮詢委員,我想我之後會提關於大方向的轉變。

★相信您本身一定很偏好藝術風格強烈的影片,本屆台北電影節最合您胃口的是哪些?請選個三部好了。
那就《淚之高原》吧,兩個導演合拍的,他們去年就有一部片來,叫《幻之草原》是拍蒙古,男導演之前有部片來紀錄片雙年展,那時我就非常讚嘆。這是說兩個瑞士人跑到安地斯山脈拍當地民情,可是一點都沒有那種異國情調和獵奇眼光,而是很誠懇地用當地風俗文化、神話、象徵技巧去拍,藝術性很高,議題性也很強,它講現代文明對自然原始的汙染,用高度象徵化的形式,其實有點Over但實在太美了,我心目中的藝術電影就是這種。

然後…好,《人生自選曲》這部片看起來非常樸素,2001年我的《人間喜劇》跑去蒙特婁參展,在那裡看到這部片,我回來一直鼓吹大家去邀但沒有下文,幸好這次做巴西專題,一次把導演一輩子拍的就這三部片全部邀來,《人生自選曲》不是那麼炫的電影,不像《淚之高原》看幾個鏡頭就會被它的美感嚇到,它像布列松的電影一樣簡單乾淨,所有人的表演都有點木訥,可是用來講這題材真是恰到好處,這女孩子從鄉下到市鎮來,一直默默服從別人對她的要求,被說應該結婚,就努力試著去愛上一個人,當了新娘結果又被拋棄,最後她默默覺悟了,開始過想過的生活,我覺得片名取得真好,這世界上你要選擇過很個人方式的生活已經愈來愈難,整個主流洗腦會不斷告訴你怎樣才是理想幸福,所以我看了非常感動,這種樸素的拍攝方式正好跟主角性情完全相和,是非常高段的藝術,而且真的是經過人生歷練的導演才拍得出來,已經不需要去炫耀或取悅任何人了,雖然她片子一出來都到處得大獎,但就是10幾年才有辦法籌到資金拍新片,但是她沒有違背自己,那就值得了。

再一部高度藝術性那就選《南方安逸》好了,這個就是炫技啦,年輕導演讓你心服口服的炫技,每場戲都是360度旋轉一圈結束,不管室內室外,所有人物走位非常自然巧妙地配合攝影機運動,一般對電影形式不敏感的觀眾不會覺得有什麼特別,但稍微敏感一點的人就會整個被嚇到,這樣的速度跟朝外環視的眼光,非常能夠表達一個沒落的有錢家族和人際關係崩毀的過程,題材不算新,維斯康堤已經拍得很厲害了,但這種拍法讓你看到他的細膩和導演的眼光,當他這樣拍一定有很多東西要割捨,不能一直放在鏡頭裡,這種緩慢運動正好讓你感受到時光流逝,整個世界慢慢變化,算是形式跟內容高度配合的電影,表演也很精彩。

★針對絕色奇幻報的年輕高中生讀者,有哪些片您願意特別推薦給他們?
有有有,《第8回合愛上你》,蠻社會議題的但並不那麼沉重,很容易進入人物心理,第一場戲女主角就失業,離婚後也沒辦法撫養小孩,片名是說她跟鄰居一共相遇8次,最後真的談了戀愛,這兩人狀況都不好,鄰居也被掃地出門,等於是兩個邊緣人在漂泊狀況中不經意地相遇,每次相遇兩人又更慘,最後即使那麼慘,還是有愛的可能,而愛好像就是悲慘生活一個很棒的救贖,它是一個很不動聲色的愛情片,沒有脫衣服、擁抱、接吻這些陳腔濫調,最後字幕開始Roll的時候你會突然覺得,哇這是一個好棒的愛情!我覺得太了不起,從來沒看過愛情電影這樣拍。

好還有《親親小鬼頭》我超愛,這是一個非常爆笑的家庭劇,小孩子超會演,年輕爸媽帶小孩到海邊度假,結果媽媽看上一個猛男,猛男看上爸爸,爸爸後來也覺得同志沒什麼不好,我覺得父母跟小孩那種角力關係每天都在發生,拍得非常傳神,我一看就超有共鳴的,這是一部可以從頭笑到尾的電影,獻給所有對家庭不滿的小孩。

還有《第三種溫暖》是三段式的電影,一方面表現屬於都市生存的艱辛,另一方面那種現代生活的荒謬感拍得非常好笑,而且是三種不同的好笑,這也算城市行銷電影的一種啦,大陸演員很厲害,搞笑的時候就像《瘋狂的賽車》、《瘋狂的石頭》那種超爆笑,看了可以理解現在小市民的而不是傳說中的上海是什麼樣子。



-本文刊載於絕色奇幻報2010年7月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