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19

太綺麗、太甜蜜、太銷魂的驚人傑作─《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

日前,幕後團隊釋出在片中扮演關鍵角色的「MENDL’S巧克力塔」食譜配方,惹得所有影迷心花怒放,而電影本身的確就像一份層層疊起、色彩綺麗、內餡甜蜜的究極歐風甜點。導演Wes Anderson這回的爐火純青,絕對完整了一個麗緻系的精品王國無誤,這個精品王國的特色承襲了他過往風格──中軸式對稱的構圖,以及繪本式的色彩筆觸。

這份巧奪天工的甜點當然也有著精美繁複包裝:最外層的緞帶,由回憶錄內文向少女讀者拉開;第二層的紙盒,是書中所提到的年輕作家,在造訪布達佩斯大飯店時巧遇現任老闆Zero,由老闆口述所打開;現在甜點本尊終於出現在我們眼前:飯店前總管Gustave和當年的菜鳥門僮Zero一連串的神奇經歷。它的成份包括飯店服務與為人禮數的小倫理、Zero和糕點師妻子的小愛情,超越種族身分互相扶持的小尊嚴,所有原料一起揉和在二戰前後,上世紀三0至六0年代的歐洲,文明社會即將翻新的大時代裡,宏觀的背景,細膩的人情。

卡司有多眾星雲集就不說了,重點其實在於因為登場人物眾多,所以個個具有圖騰式的鮮明性格,光看設定就過足癮頭,特別是Tilda Swinton繼《末日列車》後,又演出了一個才剛被觀眾認出就已經領便當的角色。而在電影的精巧處理之中,故事線裡的謀殺案解謎其實是奇幻冒險;黑道追殺是運動競賽;冷酷戰爭更是人性光亮的閃現之處。


電影裡,布達佩斯大飯店的傳奇在不同敘事者的訴說下,一次次穿梭時光向後世流傳,Wes Anderson亦用他至今最高段的可愛幽默,呈現了人性的微光與古典優雅的文化氛圍,最後,讓大銀幕前的我們,看得如癡如醉。


-本文刊載於大人物迷電影【電影吞食部】專欄


10年之後,來得正是時候─《白米炸彈客》

社運人士被改編成劇情傳記片,這是台灣的第一次。楊儒門白米炸彈事件發生在2003年,如今又適逢318學運,兩事並論,可以見得10年來政府的執政思維依舊深陷「利大於弊」、「強過法條未有配套」、「造福多數犧牲少數」的謬誤中打轉。《白米炸彈客》的出現,一方面令人高興電影市場願意碰觸這樣的題材,在當今時空上映,由於觀眾已有思想準備,必能針對議題引發更多深究;然而另一方面,也讓人發現處理手法仍有很多討論空間。

私以為,既然選擇了相對較有戲劇張力、類型味濃的片名《白米炸彈客》,而不是「那些年,我們都是農家子弟」、「中部小米農場」之類的文藝感,理應就要更突顯主角的個人式、英雄式色彩,但片中對於捨身取義的社運人士,明明已經交代了他成長背景中對往後性格、作為都形成因果影響的片段,如電視機裡的520農運、軍中霸凌、情同父子的弱勢青少年之死,卻都蜻蜓點水似的不夠堆疊出力道;擔任催化劑功能的女主角,兩人一開始的相知相惜或是後來的理念衝突都過於戞然而止,尤其可惜。導演卓立自承不是社運份子,也未參與任何社會運動,以電影呈現的結果看來,未能親上火線感受抗爭人民身心所遭遇的衝擊,恐怕是創作施力時的弱點所在。

最後談一件姑且稱之為台灣影壇的怪現象:電影人自己看待電影,經常「在還沒進去之前就疏離出來」。男女主角在車內的爭吵戲,男方指責女方要革命但只會說說而已,接著冒出一句「妳去跟人家拍電影啦」。這種自我調侃似乎反應了台灣人普遍的「不好意思把自己當一回事」,不禁想到過度自制的330遊行,同樣是溫良恭儉讓得too much,採取了手段卻達不到理想目的,實在是可惜中的可惜。抗爭的人們,拍電影的人們,我們可以更放膽勇為,做對的事情,不要害怕。


-本文刊載於大人物迷電影【電影吞食部】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