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27


治療別人的症狀前,把自己的心病醫好先─《特別服務》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精神分析是種以治療為名的疾病」。

神人級影后伊莎貝雨蓓飾演的高級妓女艾莉絲,可依客人性趣需求,演出各種戲碼、人物,舉凡日本女高校生、SM女王、嬌羞主婦等,艾莉絲準備「角色」的認真專業簡直媲美伊莎貝雨蓓(!),並條理分明地訂出套餐式價目表,根據療程不同,時間和收費也不同,診前溝通更是做得一點都不馬虎,她是性失意男人的良藥;精神分析師薩維耶是典型中年危機,對一切無感,活得像槁木死灰,病人走進來躺上貴妃椅,背對他滔滔不絕地談論自己,而他一言不發只是狀似聆聽(無表情與無反應讓人不敢太確定),病人毫無保留向他傾吐自我,視他為精神支柱,但他自己卻無法和任何人包括妻子好好交談。艾莉絲與薩維耶,這兩人專職處理別人的憂鬱症、女裝癖、慾求不滿等任何精神障礙,以「販賣被治療感」維生,但其實買方與賣方,難說是誰需要誰。

電影開頭,在精神分析師夫婦的骨董藝品炫耀會上,男主角一邊介紹珍藏,一邊自嘲說,那件是強迫症,那件代表神經質,那件則是我的偏執。簡潔點出他如何用高貴珍稀填補心靈空洞,而後他在拍賣會得到夢想已久的天使雕像,這位天使長得童趣滑稽,值得留意它在各角色間的流動與象徵意義。

還有一名關鍵的中立角色,是介於艾莉絲與薩維耶之間的精神科醫師,他代表這場角色扮演遊戲裡相對的客觀超然,當艾莉絲向他求助,該醫師不願接手,但他提出的見解如當頭棒喝:「艾莉絲不需要幫助,她有的是力量。」是,人人都有的是力量,只是往往需要在遇見同病相憐,或比自己還慘的對象後,那股體內的能量才會被喚醒。這也是我們看某些電影的原因吧。



-本文刊載於大人物迷電影【電影吞食部】專欄


同志家庭行不行

所有家庭都有難題,所有婚姻都要有一種基礎承擔,那是兩人間的信任、責任、包容、愛,成就美滿關係的要件,是共同的上述心態,還是兩個人的性別?兩部來自歐、美的出色同志家庭電影:《派翠克,一歲半?》(Patrik Age 1.5,2008)、《性福拉警報》(The Kids Are All Right,2010)除了題材外還有哪些巧合?請見以下簡析。

電影調性:
《派翠克,一歲半?》屬於影展片中最為親切討喜、沒有人會討厭的那種類型,既有一定高度的文化品味(光出品國瑞典兩字就一票人願意買單),再添加了通俗劇笑料元素,香甜易嚥,在好幾個影展拿下觀眾票選獎;《性福拉警報》也有柏林影展同志單元泰迪熊獎加持,更是你我熟知的美國電影,安娜特班寧和茱莉安摩爾在台灣觀眾心中都是演技保證,日前本片甫獲金球獎音樂/喜劇類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

人物設定:
《派翠克,一歲半?》所在地瑞典是居住品質代名詞,主角新搬入的社區,更滿足中產階級對優質生活的所有想像,堪稱實境版「House&Garden」雜誌;《性福拉警報》一家四口豐衣足食在南加州生活,假日能坐在庭院裡以View佐餐,眉頭也不必皺就供養孩子上大學。無獨有偶,故事主角都是醫生或專業人士,兩部片中兩個家庭實為上流階層,雖說同性婚姻已經算是對主流價值的衝撞,但如此設定卻又不免暗暗應了「婚姻是有產階級專利」的社會潛規則。

危機導火線:
無論是《派翠克,一歲半?》男同Couple想要小孩導致派翠克的闖入,或是《性福拉警報》女同Couple因孩子想見生父而引狼入室,兩種危機皆非外力所強行造成,而都來自於家庭成員本身的浮變。

議題深度:
《派翠克,一歲半?》檢視人性中惡意的源由、衝突與和解,當中包括同性戀歧視,先進開放如北歐,對異己仍帶有盲目的仇視,小女孩連同志一詞都不認識,卻先被父母教導去厭惡,多數人的惡意源自於不安,主角的另一半與派翠克互槓僅是為了自我防衛,因為沒人是魯莽的老粗,也沒人是天生壞胚子;《性福拉警報》則越過討論「同志的社會壓力」,專注於自我認同、生命得失、慾望與忠誠之上,兩部片探究之題旨,可視為人生上下半場的魔王關。


-本文刊載於大人物迷電影【電影吞食部】專欄

2011-01-17


年少之愛:幻滅與成長的開始

讓我們的世界翻天覆地、最具扭轉性的愛情,往往發生在非常年輕的時候,女孩一下子成為女人;男孩從此奠下他的人生觀。以下兩部電影,主角都不過10來歲,遇見比他們年長許多的愛人,便一次性全盤撼動了他們的人生,無論主動或被動的成長成熟,他們皆巨大地改變,那正是愛的力量。

少男熟女配 – 為愛朗讀(The Reader,2008)
15歲少年愛上長他20幾歲的熟女,一開始是單純肉體關係,但千萬記得張愛玲那句至理名言:「女人的陰道通往她的心」,往後朗讀世界名著成為他們激情的前戲,如果男人是視覺的動物,那麼女人就是嗅覺的、聽覺的、感受的,她們會因為各種微小但深刻的理由不可自拔地愛上對方,熟女最叫人神往的便是那股複雜又滄桑的韻味,相當適合做為少男性啟蒙,她不僅帶給男孩身體、情慾,向內的探索,更重要的是讓他了解女人柔軟的身體裡藏著多浩瀚的宇宙。

從電影得過的獎項可以略知片子調性,凱特溫絲蕾以本片拿下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可見最大看點在於女性心理的細膩演繹,故事組合了二戰後德國人的歷史傷痛、弱勢階層卑微的自尊與秘密、女大男小的不倫戀(以時代背景而論),主題可能沉重酸苦了些,但這才是看完多時還能漸漸回甘的電影。

少女熟男配 – 名媛教育(An Education,2009)
時值60年代初,女性意識尚未風起雲湧的英倫,面臨升學壓力的17歲少女,她聰慧、氣質出眾,是老師眼中極有前途的學生,卻一心想脫離呆板封閉的學校、家庭,她覺得英國無聊斃了,渴望從社會價值中解放,一方面又拽著少女情懷期待哪個男人騎著白馬把她救走,於是一個近中年的熟男從天而降,少女總是很好唬,男人只消帶她出去見見世面就令她陶醉無比,甚至決定放棄大好學業進入婚姻,直到她發現事情真相為止。

本片獲日舞影展最佳攝影和觀眾票選電影獎,想當然風格一定輕快討喜得多,凱莉墨里根演活了這個充滿熱情與好奇心的靈性女孩,她的特質是所有熟男嚮往的溫柔鄉,所以才更需要慎選對象。我想本片並無意批判教育體制,而是關注少女如何從因誤會而失敗的愛情中覺醒、成長,像莒哈絲說的,一次戀愛就讓她變得很老。錯的只是對象,並不是愛情本身,年少時所有的喪失,都是為了讓我們學習更完整,這部片投映出了少女轉大人的必經之路。



-本文刊載於大人物迷電影【電影吞食部】專欄

2011-01-08


人生的無數選擇與愛的唯一可能─Mr. Nobody

我們認知的線性時間觀是宇宙自大爆炸後持續擴張的產物,一旦宇宙停止膨脹甚或開始萎縮,時間概念必會產生重大質變,電影將這個扭轉時刻設定在西元2092年2月11日,此時人類已透過基因改造獲得永生,剩下名叫Nemo Nobody的118歲老人是世上僅存面臨死亡的人類,全球關注並全程紀錄他的衰逝,老人開始回憶一生經歷過的親情、愛情,與所有做決定的轉折點,然而他的記憶片段卻繁複有如萬花筒鏡影,走向一種虛實難辨。

Nemo成長過程中遇上的第一個抉擇,是9歲那年父母離異後該跟誰走(更早的選擇其實是投胎到哪一戶人家),故事版本從離別的車站開始分裂增生,不同決定影響他往後會愛上哪個女人,導致截然不同的生命際遇。電影應用的學說包括迷信的鴿子(類似制約反應)、弦理論(物質結構與平行宇宙說)、蝴蝶效應(混沌現象之一),既被喻為科幻版《蘿拉快跑》(每次Game Over都可以Reset人生),亦有《班傑明的奇幻旅程》終場序場相對映的全知型史詩結構,並穿插以上理論的教學解說,資訊量相當龐大,使這部電影不僅視覺效果上達到目眩神迷,邏輯拼湊上也達到眼花撩亂之境地。

全片雖是英語發音,但幕後主創團隊來自法國,並且很自我揶揄地讓主角說了句:「我活過的那個年代,生活中多半沒什麼事發生,就像部法國電影。」然而本片以做特效不手軟加上驚人的6款並行故事線,卻讓法國人血液裡隱性的拿破崙基因展露無遺,盡顯宏大敘事野心。

不可避言,光是海報的迷幻色調,以及男主角Jared Leto那雙宇宙般深遂的碧藍大眼,就足夠拐進一班獨立製片愛好者,儘管電影圍繞著「可能性」的科哲探討,忠誠專注的愛情仍是最大主題,Nemo在不同選擇軸上分別與相愛但不能相守的Anna、不愛他而抑鬱至精神崩潰的Elise、他不愛卻全心為他奉獻的Jean糾扯,其中與Anna的主線,兩人從年少炙戀,到年長後分散卻一心認定對方的情感描繪,細緻度、唯美度在在能撥亂觀者心底一池春水。

Nemo所述說的種種可能分歧的人生,都是有遺憾、未盡完美的,它們在結尾全被點破、否定並回歸成假設:也許那都只是9歲小孩對未來的想像罷了。電影說真正去活吧,然後在最終的最終就能像老Nemo一樣讚嘆「這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一天」。所有已做出的選擇都是最好的,現在的決定,就是了,畢竟誰也不能保證活到118歲,生命既無法重來,更沒有時間後悔。

※《Mr. Nobody》台譯為《無名先生》,今年即將上映。



-本文刊載於大人物迷電影【電影吞食部】專欄


回味好電影‧期許新生活

365天是地球繞行太陽一圈的週期,生命也如此一圈圈運轉著,2010年即將走到盡頭的此刻,終點,當然也是另一個起點,黎明前的黑暗末日,除了狂歡作樂,也需要被激發些想法、產生些轉機,讓未來走得更踏實。如果問什麼電影能帶來希望與啟發,以下兩部是我的答案。

推薦給少年人 - Into the wild,2007(金馬影展譯阿拉斯加之死;HBO譯荒野求生)
瞧這一生一死的兩款譯名,大致能得知必定存在些哲學性論述,並且多麼切合我們本週主題。劇本改編自真實事件,曾被寫成小說,而這裡是西恩潘優秀的導演作品。美國有個剛畢業的年輕人,放棄優渥獎學金和似錦前程,克難前往阿拉斯加完成心靈朝聖,出發前他剪掉信用卡、捐出存款、棄車,以最低限的物質條件實踐最富裕的精神生活,一路上他介於自己和他人的故事中行走學習,最終在生死交關危難的頂點,提筆寫下這趟旅程頓悟出的真理:「Happiness only real when shared」。

片中主角過著真正的「簡單生活」,不是坐在市中心草地上聽聽歌、買買創意商品那種,他為了逃離虛偽的功利社會,大老遠跑到阿拉斯加荒野,一心避離世俗、回歸天然,但此舉令人懷疑,享受物質文明與潛心思作,兩者真的牴觸嗎?我們到這個世界是來看看還是來參與?自己的靈魂茁壯後如何嘉惠他人?若不與人溝通分享,獨自承受的苦難是否還有意義?大隱能不能隱於市?唯我與無我間有沒有平衡點?社會體制固然有其糜爛迂腐,但光明積極面並非不存,這部片讓人思考萬物的價值,並正視自己生而為人的目的,看完電影的震撼度有如核彈在心頭爆炸。

推薦給青年人 - 幸福的彼端(All Around Us,2008)
描寫1993年泡沫經濟破滅,到2001年911恐怖事件為止,日本社會十年間之怪現狀,經由法庭刑事案件的兇殘度演化,展現社會價值觀之急速變遷。導演橋口亮輔長達六年罹患重度憂鬱症,患病期間他構思出這個故事,所以它應該充滿灰暗?疏離?自我毀滅?恰好相反,電影的正面能量再滿溢不過,以夫婦間不能動搖、互相扶持守護的深情做為載體,細訴時代巨輪戛然碾過,儘管外頭世界翻天覆地,只要有能夠緊握在掌心並且珍惜的,就叫做幸福。

夫婦兩人在客廳內心告白那場戲非常厲害,男女主角新人獎拿得實至名歸,這是一部具有穩定的力量,讓人覺得平凡也很好的電影,這對夫婦雖然什麼都很普通,說不定卻是世間最完美的典型,每場戲每句台詞,都是對人情人生反芻後的透徹,從平凡角色平易樸實的互動中,打從心底感到有些傷疤被這樣輕柔明亮的溫暖給治癒了,這部片告訴並鼓勵我們:確切感受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懷抱希望活下去。

年末了,選部好電影,給自己一個大破大立的希望,願這一年裡曾經失意、痛過傷心過的朋友,在今年結束時也對過去釋懷,要相信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更美滿的生活在未來等著呢。



-本文刊載於大人物迷電影【電影吞食部】專欄


準新人婚前必看二片

適逢民國99、100年之「天長地久」又「百年好合」等喜洋洋兆頭,愛侶們也多了個理由趕搭結婚列車,準新人的婚前準備若要做到百密而無一疏,就不能漏看由金獎導演山姆曼德斯執導的《真愛旅程》和《房事告急》。擅長處理婚姻家庭議題的他,接連以兩部作品、兩種極端路數,深刻剖析伴侶關係。

真愛旅程(Revolutionary Road,2008)
50年代美國康乃迪克州「革命路(Revolutionary Road)」上,祥和到死的郊區來了新住戶:法蘭克與艾波,這對自命不凡的夫妻自詡要活得精彩特別,至少不能和庸俗的大多數人一樣,他們年輕並且相愛,直到孩子養育、家計負擔等現實考量磨蝕了他們曾引以為傲的冒險精神,還有婚姻裡最核心的,共同的人生目標,一次次衝擊遂將他倆關係帶至危險的臨界點。傑克蘿絲相隔11年再聚首,李奧納多遇上凱特溫絲蕾,只能說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貫穿全片的是淡漠而冷峻的批判眼光,揭發中產階級的幸福假面,在保守偽善當道的社區乃至社會風氣裡,眾人捍衛的只是那份虛浮的安全,Revolutionary Road這路名顯得多麼諷刺。片尾,房仲太太用稱讚法蘭克與艾波的話術稱讚著另一對新搬來的夫妻,也意味事件將無止盡循環重演,然而當她喋喋不休品評那對佳偶時,沙發上的老伴只是疲軟地微笑,慢慢把助聽器音量轉小…原來這才是維持長久婚姻的不二竅門。

房事告急(Away We Go,2009)
年輕愛侶為了迎接新生命,展開橫跨大半個北美洲的尋找居所之旅,旅途中他們拜訪親戚友人,見識各種或荒誕或美滿的婚姻親子關係,一路上所見聞沒給他們帶來質疑困惑,而是令兩人反省出更堅定的相互信任,這是一部百分百屬於家庭、承諾,愛的公路電影,深入淺出得歡笑中帶有感動淚水。

相較前作《真愛旅程》、《美國心玫瑰情》直指痛處的審視,《房事告急》是導演歷來最溫馨輕鬆的喜劇小品,樂天的柏特與善感的薇洛娜,兩人古怪逗趣互動堪稱美夢般伴侶典型,片子看完最縈繞心中的場面,是薇洛娜雖然堅持不婚,卻毅然承諾柏特:「我永遠不會離開你」,這句話如此簡潔,但有多少人夠勇氣說得出?「家」是什麼?即使與凱特溫絲蕾婚姻觸礁的導演仍告訴我們:有愛,有信任,我們在一起,就是家了。
謹以這兩部電影,祝願天下有情人終成伴侶,合久的不會再分。



-本文刊載於大人物迷電影【電影吞食部】專欄


西洋小說改編電影

暢銷小說改編成電影之案例何其多,不同領域創作者之間如能相濡以沫,何樂而不為!上回介紹過東瀛潮流,這次要往西方注目,以下選擇三部推薦:《珍愛人生》、《刺蝟的優雅》、《一刀未剪的童年》。

《珍愛人生》一開場,女主角珍愛就是受到神仙教母眷顧的幸運兒,她有俊帥男友、她為雜誌拍封面、紅毯上鎂光燈都為了她閃…所有女孩都有權利像艾蜜莉一樣活在綺麗幻想世界,不過除去她自己,大多數人眼裡的事實是,這女孩既不住巴黎蒙馬特,也絲毫不纖瘦甜美,她的生活說真的很慘,約莫和她的膚色一樣黑,若艾蜜莉的浪漫是從現實異想美夢,珍愛的浪漫大概就是從地獄幻想天堂。令人欣慰的,是電影不賣弄悲情倫理,也不企圖讓人哭得花容失色,黑人女性意識電影可用什麼說服觀眾?首先是演技,片中母女檔雙雙入圍年初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女配角,雙姝表演的寫實加立體感,尤其飾演媽媽的莫妮克,狂譙珍愛那場戲真會看得讓你面容歪曲;第二,整部片使用珍愛主述觀點貼身跟拍,輔以適可而止的跳線剪接節奏,情緒不會過度陷溺,而能跟隨主角思考模式前進,這是處理手法的成功,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剪輯入圍得很有道理。

《刺蝟的優雅》小說銷量驚人,但個人建議是,如果有部小說改編的電影,在兩者都還未接觸的情況下,請先選擇看電影,感興趣欲鑽研再回頭讀小說,這是因為當你先閱讀文學作品,腦中就會同步產生影像,讀完書,等於已經拍了一部自己的詮釋電影,之後再進戲院,通常只會東挑剔西批評,難以欣賞另一條影像敘事。本片之可取在於精與簡,將原著一些細節省略、二次提煉,真正起到濃縮之功效,人際情感、生命哲理的精髓愈收愈密到片尾,一滴能把此生都滲透。

最後《一刀未剪的童年》,美國廣告人把自己發噱的童年生活寫成小說,Ryan Murphy做電影編導,此人曾創作過影集《Nip/Tuck》、《Glee》、電影《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又是一個小說改編)。故事主角的詩人母親因情緒不穩,把他丟到精神科醫生家中寄宿,那一家子的行為光怪陸離─把聖經當農民曆用、以觀測糞便接收上帝旨意、讓主角濫服藥物導致洗胃所以他可以不必上學…這才知道要成為創意奇才,小時候的生活一定不能太好過,世界上存在很多不可思議,這部片推薦給好奇心旺盛的你。



-本文刊載於大人物迷電影【電影吞食部】專欄


日本小說映像化

日本小說轉拍電影浪潮又起,前陣子台灣剛吹完一股伊坂幸太郎推理旋風:《死神的精準度》(Accuracy of Death,2008)、《一首Punk歌救地球》(Fish Story,2009)、《重力小丑》(Gravity's Clowns,2009),原作者本人就愛電影,書寫風格又融和大量娛樂流行文化,拿來改編自然得心順手,商業策略上也最是雙贏;而當下正燃燒著票房、日片市場裡極難見第二週賣贏首週的《告白》(confession,2010),不管是因為陰冷闇黑的人性描刻,還是綺麗炫技的鏡頭攝影,特別,是直腸子到以為那是部青春純愛片的人,註定要被中島哲也嚇更大一跳。

就在《告白》熱賣的中間,下一檔值得期待的《惡人》(Villain,2010)除了打著吉田修一的名家頭銜,男主角妻夫木聰本次戲路大變,飾演挾持深津繪里亡命天涯的藍領建築工,形象離純情大男孩已經很遙遠了,出道近10年,是不是蠢蠢欲動想丟掉偶像包袱了呢,儘管如此,這些都沒有比他9號首度訪台更讓粉絲興奮。

要談「小說映像化」此一範疇,就不能忽略有塊守衛森嚴的禁地叫做村上春樹,要改編他的作品實在需要很大膽識,姑且不論作品是否「映像化不可能」,更大難處在於看過原著的讀者數以千萬計,個人詮釋與印象成了接受度上的窒礙。市川準《東尼瀧谷》(Tony Takitani,2004)抓到那份疏離淡漠的節奏,廣告般的精緻畫面在風格上相得益彰;羅伯洛沃《神的孩子都在跳舞》(All God's Children Can Dance,2007)營造了淘氣超然的氛圍但略嫌鬆散,美國人大概很難懂日式嚴謹的浪漫。然後今年底的重頭戲就是《挪威的森林》(Norwegian Wood,2010),選角眼光獨到(好的那種),松山健一飾渡邊、菊地凜子飾直子,書迷自然褒貶各半,而導演也不是日本人,陳英雄越南出生現居巴黎;攝影指導則是我們賓哥李屏賓,這樣的組合當然是有很大野心的,至少,引起期待與討論,電影已算成功了一半。

-本文刊載於大人物迷電影【電影吞食部】專欄


2010金馬影展推薦片單

台灣社會裡有一小撮人,他們以金馬影展做為自己小世界的紀年方式,金馬好似一場大團拜,在片量一年比一年驚人的年終盛宴裡,影迷可以放肆大嗑電影,今年金馬影展已於11/4開幕,快趁熱瞧瞧有哪些推薦好菜!

開幕片 - 茱麗葉Juliets
三位導演三部短片,侯季然《該死的茱麗葉》小兒麻痺女工煞到大學知青,不惜代價求愛的陰深心機可媲美《告白》松隆子,攝影特強,全片美學風格最完整的一段;沈可尚《兩個茱麗葉》呼應古典原命題,講世仇兒女宿命性的悲戀但不灑狗血,星光二班李千娜憑本片入圍金馬最佳新演員,表現值得一看;陳玉勳《還有一個茱麗葉》邀來電視眾諧星加盟,精確選角、俚俗情節可以讓你大方笑到噴淚。文藝、戲劇、綜藝,《茱麗葉》三種口味一次滿足,雖然影展場次皆已售罄,但別擔心,12月就上院線了!

閉幕片 - 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Uncle Boonmee Who Can Recall His Past Lives
完全一個打坐冥想的氛圍,你會知道人、鬼、自然三者在同一景框裡共存,但敘事邏輯極具挑戰性,唯一激情場面是公主在河裡獻身給鲶魚。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被譽為「未來10年全球最重要的導演之一」,今年有他6部作品完整放映,更將來台讓影迷親炙大師風采。說真格的,看他的片需要一點道行,或者就當是去參悟一下坎城神殿的極上品味。

天堂陌影 - 我也愛你Me Too
影展總監俊蓉女士私下的心頭好,女主角是阿莫多瓦電影裡的熟面孔,男主角有先天唐氏症,但他學歷工作、舉止談吐都無異於常人,不正常的其實是人們那些莫名又狹隘的刻板印象,這部西班牙片探索人性的寬容度與愛的最大可能。「真的非常推薦!」總監真的很誠懇地說。

傳奇人生 - 怒吼Howl
標準日舞影展出身的獨立製片,不屬於任何一種傳統類型,影片形式就和它歌頌的人物艾倫金斯堡一樣採取自由開敞主義,電影裡有當年出版訴訟法庭論戰的重現、仿訪談、動畫版詩歌,觀影前能略識「垮掉一代(Beat Generation)」文學流派是最好,但我相信凡擁有藝術心、創作魂之人,必會看得熱淚盈眶。

浮生織夢者 - 今敏專題
無論是創意概念跑在《全面啟動》前4年的《盜夢偵探》,還是世界觀橫寬縱深的《千年女優》,今敏作品會讓不熟悉動畫的觀眾重新思考動畫的存在意義,本單元全部推薦!



-本文刊載於大人物迷電影【電影吞食部】專欄


萬聖節歡迎吸血鬼來訪

萬聖節在即,全球恐怖片齊出,如果不想被惡靈或心理變態嚇得太慘,吸血鬼是個中庸的好選擇,以下各國不同口味品種,歡迎任吸任選。

08、09年間,吸血鬼題材大行其道,不過那些趕流行的賣座電影說穿了,只是把各式類型片套上一件吸血鬼黑袍,《暮光之城》(The Twilight Saga)系列就可謂新世紀哥德風YA片,劇情不脫校園階級化(貴族般的卡倫一家與普通學生貝拉)、三角習題,還有女主角想嫁雞隨雞變成吸血鬼的掙扎,所以挑集數不如挑導演,第三集《暮光之城:蝕》(The Twilight Saga: Eclipse,2010) 由《網交陷阱》(Hard Candy,2005)、《惡夜30》(30 Days of Night,2007)大衛史雷德執導,他也是MUSE御用MV導演,幽迷驚悚風格讓暮光3號稱全系列最好看的一集(第四集預計明年上映)。

另一改編自暢銷小說,蘿莉女神─《特攻聯盟》(Kick-Ass,2010)超殺女主演的《噬血童話》(Let Me In,2010),集純愛和殘殺於一身,有噴血撕肉斷頭,也有以性命廝守的悲戀,劇情很忠於原著,常遭霸凌的男孩和隔壁新搬來的女孩漸漸發展出「友達以上」關係,但這個小女孩已經「12歲很久了」…相較瑞典版《血色入侵》(Let the Right One In,2008)的陰鬱詭譎,美國小孩就是長得開朗又早熟很多,12歲就問人家要不要「Go Steady」。

吸血鬼絕非西洋專利,南韓《蝙蝠:血色情慾》(Thirst,2009)拿掉浪漫唯美的想像,回歸現實成人尺度,著墨於「吸血鬼的日常生活和慾望」,以及如果真為愛人變身成吸血鬼,最後會落得什麼下場,值得暮光之城的貝拉參考。

至於玩得最KUSO有新意的,首推去年金馬影展《蕾絲邊吸你血》(Lesbian Vampire Killers,2009):亂砍濫殺、聖水保險套、娘砲狼人、處女魔咒GL,想得到的B級元素全部都有,英國人的幽默就是這麼賤,萬聖節看這部片,只有很嗨,不會怕怕。



─本文刊載於大人物迷電影【電影吞食部】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