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21

吃不膩的老味道仍是必要─《愛情失控點》

伍迪艾倫的電影,其實就像過生日的概念,每回邀請的客人和舉辦的地點也許會不同,但實際上的流程儀式與心得感想卻都差不多,雖然心裡早已有數,當日子近了還是難以抑制期待的情緒,而等到終場散會時,又覺得不過是如此。同時,平均34年會有一次特別淋漓酣暢的成就或者說強烈的轉折,如2005年《愛情決勝點》、2008年《情遇巴塞隆納》、2011年《午夜‧巴黎》,尖峰與尖峰之間亦存在小高潮如《藍色茉莉》,除了定時定量這點,也大致符合人生的起落周期,48部片下來,說是陪著三代人長大的導演及電影,肯定當之無愧。

對照一年前的《魔幻月光》,這次又是艾瑪史東,又是師生老少配,又是慧詰惹人憐的少女對上魅力滿點的大叔,不過《愛情失控點》倒是讓最拿手的經典組合重新出籠,再度將喜劇套路自我驗證一次:能言善道、學問滿腹的高級知識份子男主角先是陷入低谷,接著因為執著於愚笨之事而重獲熱情,過程中不斷自圓其說,最後在驚嘆與荒謬的情節裡跌回深淵;鐵齒的女主角起初欲拒還迎,然後自打嘴巴地愛上對方,最後大夢初醒回歸原點。兩造都以相當高的智商,實踐著相當傻的行為。


即使早就摸透這些技倆,伍迪艾倫的自嘲與自婊仍讓我們樂此不疲,好像某些小吃店就以一缸肉燥打了數十年的天下,哪怕飯麵米粉粿仔條和青菜都是相同的調味,卻已成了我們無法割捨的老味道。


-本文刊載於大人物迷電影【電影吞食部】專欄

2015-11-08

劇情飽滿、極具份量的重磅港片─《踏血尋梅》

如同台灣的七0年代末,香港影壇在九0年代初期也曾吹過一股奇/兇案風潮,那些取自駭人聽聞刑事案件(也有偽事件,如王晶的「香港奇案」系列)的題材,在當時都以三級片與B級片的格調來處理,不外乎是販賣腥羶色,要說開始關注人性動機和群體肇因的,可能要等到2009年許鞍華的《天水圍的夜與霧》,它以一樁真實滅門血案,探究社會階層和外籍婚配所衍生的各種問題;今年,香港又出現一部改編自7年前援交少女碎屍案的《踏血尋梅》。

《踏血尋梅》骨子裡也是十足的社會與人文性,但又機巧地披著偵探懸疑的外皮,雖以郭富城飾演警探做為票房號召,但他的角色其實只是整起事件的見證人,並非藉由他的追查才讓線索逐一浮現,相反地,觀眾是已經在開頭知道了結果,再跟隨他去梳理人物的過去和心理狀態,倒有點像導演自己的分身;真正的故事軸心圍繞著受害與加害者,也正是香港社會最弱勢的兩類人:新移民和邊緣人,女孩是和改嫁的母親從中國移居香港,男人是有喪母創傷的底層人民,兩角由新人春夏和白只飾演,可見得是力求寫實,不想觀眾被熟悉面孔制約。


導演翁子光為影評與編劇出身,這是他執導的第三部長片,用最直觀式的說法,我覺得它充斥了極想做到商業文藝平衡、萬無一失的好勝心,用哪些元素判定?第一是風格化的攝影(在片尾始知是杜可風掌鏡)。第二是章節式敘事、把全片分為四個段落,這種手法通常是導演喜歡就好,之於觀眾真的沒差,在理解劇情上也毫無影響。第三,為了徹底杜絕影評人最愛撻伐的「人物太平面」之機會,可看出花了很多心思在角色的功能和喜好設定,比如臧sir(郭富城飾)總會帶拍立得和命案現場留影、中段出現目睹犯案過程的幻覺、不斷提及離婚後很少見面的女兒;警局同事和路上交警全都是為了舒緩情緒、增加幽默感用的;女孩的歌女母親(金燕玲飾)則有擅於製造衝突、易暴走的性格;女孩的親情寄託於和生父互傳簡訊等等。以真實事件改編而言,劇情相當飽滿,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等九項入圍,確實是今年度極具份量的重磅港片。


-本文刊載於大人物迷電影【電影吞食部】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