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30

喜歡台灣式的小酷炫+小白爛,請體驗看看─《青田街一號》

自從對岸又實踐了一次大躍進(這次是影視產業)之後,台灣業內人士也開始每天轉貼中國網媒的各種電影相關翻譯、分析及技術性文章,那些文章的編輯總會加上這樣的眉批:「比起好萊塢模式,中國電影產業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然而這話看在連「足量內需市場」都搆不上邊的台灣人眼裡,真正要思索的問題其實是「需不需要勉強一個以農林漁牧維生、偶爾做點手工藝來熱鬧熱鬧的小村落去發展太空科技?」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但,難道我們只能滿足於逢年過節辦場鄉民聯歡晚會,或是每到暑假就讓苦悶上班族再緬懷一遍青春校園嗎?就算精密工程做不了,還是能試著打造一些輕工業吧,台灣電影工業空白了30幾年,人家的近代類型片養成階段我們完全錯過了還有剩,而現在又得在毫無基礎的情況下,硬著頭皮跟著進入類型混種的時代,如今任何具有挑戰和開創意圖之人,都可謂是胼手胝足、篳路藍縷(借用吳姓綜藝大哥文采),都值得基本的肯定,《青田街一號》其實就是在做這樣的嘗試,雖然8千萬拍攝成本偏高,但也許就像《賽德克‧巴萊》,很多第一次的經驗是要砸錢來取得的。

《青田街一號》從公開放映(台北電影節、媒體試片、觀眾特映)以來,共有前後兩個版本,直接了當地說,現在這個上映版本經過些許剪接和配樂的調整之後,最重要是結尾的安排比舊版來得好,比起舊版的過度隱諱,新版至少交代得更清楚還唬弄了觀眾一下;整體最出色的是場景設計(尤其洗衣廠氛圍到位)和人物造型(萬茜和隋棠都很有記憶點並且襯出角色氣場),施名帥和張少懷兩片綠葉的設定挺有巧思,演員本身的搞笑表演也稱職,最大的遺憾是主角張孝全存在感太弱,大概承襲了台灣片普遍喜歡讓主角當旁觀者,立場中庸,也不敢有過激的性格,導致缺乏人格魅力,這點也許適用於文藝電影,但在類類型片(兩個類,沒有筆誤)裡就不是那麼恰當;如果在劇情前半段那些炒熱氣氛的辦案過程中,主角可以得到更多反思和體悟,而不只是在最後高潮戲用一句「不是所有人都該死」帶過的話,故事不僅會更立體有餘韻,也能減低一些前後主題的斷裂感,否則現在看起來就像前半段專心在為鬼報仇,後半段卻突然殺出另一碼事的大魔王。


《青田街一號》是今年台灣電影新路子的試金石,個人衷心希望它能賣出好成績,好給市場和投資方打劑強心針,如果你喜歡有點酷炫又有點白爛的風格,建議體驗看看。最後是私自的好奇,近年在台灣影劇圈深居簡出的王柏傑,是不是反倒轉型成了電影彩蛋專戶?


-本文刊載於大人物迷電影【電影吞食部】專欄

2015-08-18

抓住暑假尾巴的台灣電影與其文化觀察

事實上,卡進暑假檔期的台灣電影還有《醉生夢死》、《風中家族》、《刺客聶隱娘》、《OPENOPEN!》,但在此我們僅聊聊具有明顯主流市場企圖、且並非企業大型廣告的三部片:本週已上映的《我的少女時代》、下週將聯袂上映的《青田一街一號》和《屍憶》,以上唱名順序,亦等於個人預測的票房排名。

《我的少女時代》和《犀利人妻》系出同門,都是電視製作人跨界拍電影,中肯地說,誠意足、質感佳、造星成功(沉浮多年的王大陸極可能一炮而紅);嚴厲地說,其題材主旨仍不脫十數年如一日的本土偶像劇,只不過是做工精緻版。亞洲民族尤其華人十分熱衷將初戀無限放大、渲染成人生中最美好的回憶甚至是唯一真愛,並拚了命想要重溫,由於儒家思想教育我們出了社會就得做個無欲無求的君子,只能克盡本份去工作、結婚、繁衍後代,不必再探索自我也不需深化心智,是故學生時代的青澀單純反倒成了最自由的象徵,而這種心態對於社會進步是相當大的威脅。

接下來《青田街一號》和《屍憶》同樣在8/20上檔,《青田街一號》有挑戰混合式類型的高度野心,又有喜劇又有武打又有靈異,故事裡的奇思怪想,很容易讓人察覺它的年輕氣息,而這的確就是導演李中的長片處女作;《屍憶》是台灣導演謝庭菡與日本監製一瀨隆重(代表作為《七夜怪談》、《咒怨》)的跨國合作,去年已有前導短片完成在前,長、短版中由冥婚引發的駭人事件與最終轉折皆相去不遠。

而有趣之處在於,《青》、《屍》兩部電影儘管片型不同,但在劇情設定上彼此還頗心有靈犀的:兩者都是兩女爭一男,都是可憐男配兇狠女,可見台灣社會性別觀感之風向;然後《屍憶》的女高中生(嚴正嵐飾)因為有陰陽眼所以被鬼糾纏,恰好可以看作是《青田街一號》林仙姑(萬茜飾)的前傳。在暑假尾聲的強敵環伺下,若《青》、《屍》結盟合賣套票,或許能達成雙贏局面也說不定。


-本文刊載於大人物迷電影【電影吞食部】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