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24

因人扮上帝,故人被狗欺─《忠犬追殺令》

為響應本週院線市場《復仇者聯盟2》的強勢壓境,本地獨立片商幽默地給《忠犬追殺令》祭出一句「復仇犬聯萌」slogan來招呼之,只不過片中的這些狗兒,其實兇猛的時候大大多過於賣萌。這並非一部寵物電影,過往幾部代表如《再見了,可魯》、《忠犬小八》、《馬利與我》,多半主打家庭羈絆、人狗情深、溫(煽)情策略,從未像《忠犬追殺令》般,以豪邁手筆稀釋人類戲份,為狗兒換取更多表現空間,烘托出一場狗英雄旅程。英文片名「White God」在導演的解釋裡,意即從狗族觀點仰看人類,而「白種上帝」,當然是屬於西方語境。

故事從屠宰場拉開序幕,以檢驗牛屍、認證食用牛為職的父親,首先揭示了人類對動物掌有生殺大權,到狗主角Hagen登場後,鄰居老婦的角色非常效率性地展現出某類人對「非純種」的歧視,若要說本片到底是什麼類型,事實上它熔多類元素於一爐,說突變片可以,進擊的狗群對仇家的攻無不勝簡直有如《猩球崛起》,只差牠們還不會講話;說史詩片也行,忍辱負重、淪為賭局打手後憤起反撲,可不就是《神鬼戰士》?說警匪片亦無不妥,在與收容所、警察的攻守追捕之間,甚至還看得見主配兩狗有《無間道》般的智取和情義。腥風血雨後,最終仍扣回主旨,用一個饒富象徵意涵的場景收尾:父女倆和狗群即使涇渭分明,卻同樣以俯趴在地的姿態平視對方,人與狗在這個畫面裡,總算取得了平等位階。

以上才是這部作品的訊息水平,絕非搖旗吶喊著「狗是最忠實的朋友」、「領養不棄養」這種人類本位宣言,只要試試把「狗」代入其它名詞,比方「猶太人」,比方「穆斯林」,立刻就能發現道理共通。一部傑作必然是全方位的,像是採用磅礡交響樂就顯得極新穎而且精準;與其用「寓言」來形容本片,由於大部分設定並未背離我們對世界的理性經驗,甚至很多人性面貌都相當真實,也沒試圖進行道德勸誡,所以不如說是「狂想」更妥貼,或許這也是為何片中能令狗兒馴服的音樂,用的是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

文末再補充一個觀影tips,《忠犬追殺令》全片皆為手持攝影,畫面晃動幅度偏大,若是近日患有地震症候群的觀眾,進戲院前請有心理準備。


-本文刊載於大人物迷電影【電影吞食部】專欄

2015-04-11

都市人的身心排毒良方─《小森食光》

曾經短暫離開故鄉,到城市闖蕩兼和男友同居的女主角(橋本愛飾),挫敗後回到日本東北的小村莊「小森」,住在離家出走母親所留下的林間小木屋,一個人過著自給自足的日子,生活化約到最簡,就是農作、採集、烹飪、讀書、睡覺,不時穿插幼年回憶和表露當下心境的喃喃自語,聽起來好像很沉悶,可其實一點也不。

因為從耕種農法裡能夠理解自然運行法則;從家傳食譜裡能夠感受人情溫度,從與環境的共存關係裡,則能反芻思索著生命哲學,less之中有著more,整體而言就像是步調十分緩慢、氛圍相當文藝的料理節目,看完不僅覺得心靈被淘淨了,胃袋更加虛聲大作,但強烈建議入場前也不宜吃太飽,才能好好感受身心被淨化後的輕盈清爽,而後再大快朵頤一番。

電影雖改編自2002年至2005年間的連載漫畫,但其構想與人物面向,卻與日本農林水產省於2013年起推行的「農業女子計劃」不謀而合,原先還以為兩者間存在發包和接案的合作性質,結果並非如此,只能說明日本政府單位和影視藝文界擁有同步先端的視野與嗅覺,感佩之餘,一想到同樣是以農立國的台灣,每每頒布只救近火卻無配套的農業政策,不免又望之興嘆。


女主角在故鄉有一位以前的學弟,戲份極少,卻講出兩段非常尖銳而又鞭辟入裡的對白,意思大概是:農村的人只憑自己所知所學和經驗講話,內容語氣都實實在在,城市人卻會厚顏鮮恥地空口說大話,盡是狂妄自大;城市人明明讓別人替自己殺生,還滿嘴偽善的大道理。如果想檢驗他這種貌似偏激的看法,當片中出現殺魚宰鴨的畫面時,不妨觀察一下周遭觀眾有些什麼反應。


-本文刊載於大人物迷電影【電影吞食部】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