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24

重點在主題比喻─《羊男的冰島冒險》

不好意思,沒有惡意,但我就直接破詪了,《羊男的冰島冒險》片名雖然取得很奇幻壯闊、很高潮迭起,可是劇情並非以上聯想,實際上,「羊男」指的是牧羊的兩個阿公級男人,他們是明明住在隔壁卻已經冷戰40年的親兄弟;「冰島」是北歐那個國家沒錯,可是所有你在《白日夢冒險王》看過的豐饒瑰麗美景都不會出現,而只有一個灰撲撲白茫茫中的簡陋小村莊;至於「冒險」,如果把應該被撲殺的羊群偷偷養在自家地下室這種違規行為也算的話,那可以說有。目前為止已經感覺沉悶了嗎?那麼這部片是怎麼拿到坎城「一種關注」大獎又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村裡的公羊選拔賽上,溫文內斂的弟弟Gummi輸給性格暴烈的哥哥Kiddi,弟弟因不服氣而親自查驗了那頭冠軍羊,意外發現牠得了羊搔癢症,這種羊界的瘟疫一旦出現就只有一種處理方法叫做全數撲殺,視羊如命的兄弟在重大打擊下交惡得更加嚴重,卻也在衝突中確認了彼此共同的信念──守護本地羊的血脈,當Gummi把愛羊窩藏在家中的事跡敗露後,兄弟兩人放下歧見,一起帶著僅存的羊群逃往高原,入夜後冰風暴襲來,平時常常照顧醉倒路邊的哥哥的Gummi,現在換成他自己失溫昏迷,哥哥便脫掉兩人衣服試著用體溫替他取暖,同時哽咽著喊他醒來,電影就在這裡結束。


劇情非常簡單平淡,卻完全掌握住說故事的基本:角色對比與衝突性,以及最重點的主題比喻。場景事件人物愈簡單的故事,目的就是為了在最後把這個比喻一口氣砸向觀眾以產生心靈震動,要達成這個效果,通常會搭配一個情感線索水到渠成但開放式的結局,能立刻想到採用此手法的好比麥克漢內克《隱藏攝影機》和《白色緞帶》;在《羊男的冰島冒險》中,最後一幕的主題比喻即是挖開雪洞對應關係破冰、嚴峻的環境對應兄弟的貼近、失溫的身體對應升溫的親情。


-本文刊載於大人物迷電影【電影吞食部】專欄

2016-05-09

台灣電影可以也應該這麼做─《崩壞人生》

提及加拿大導演,近年最為影壇熟知、風格辨識度最高的,除了《私法爭鋒》、《怒火邊界》的丹尼斯維勒弗,應該就屬《花神咖啡館》、《藥命俱樂部》的尚馬克瓦利,而他的新作《崩壞人生》之所以該被拿來這裡談論的理由,是它的架構與題材實在非常適合台灣,無論場景、人物、價值觀都百分之百通用無隔閡,我們真的應該試著拍一部這樣的電影。一個對人生麻木的上班族,娶了某個女人只因為那是簡單的選擇,然後妻子突然車禍身亡,他有如水泥的內心卻感受不到任何情緒,慢慢藉著對陌生人敞開心胸說真話、建立關係,才總算從一直以來的沉睡中清醒。要說適合台灣,這部片的開場設定還完全跟《百日告別》吻合(但發展方向徹底不同)。

《崩壞人生》的議題和格局並不高深,在台灣應用不成問題,要花功夫的只在於建構一個你我熟知的白領角色生活細節,它使用一組極為淺顯易懂的比喻:透過拆解有形的物件、房屋,撥開表面來理解內部的組織構造和運行原理,達到梳理內心找回自我的效果,主角(傑克葛倫霍飾)也直接說出這句台詞:「從此刻開始,一切好像都成了隱喻。」在他自我追尋的過程中,協助者是單親媽媽(娜歐蜜華茲飾)和她15歲被休學、有性向認同問題的兒子──同樣是台灣片已愛用多年的設定。在此打個岔,近三四年間娜歐蜜華茲演了好幾個相當類似的角色:姿色猶存但有一點粗鄙的藍領階層單親媽媽,在《歐吉桑鄰好》中直接是操東歐口音的應召女郎,也許是為了推翻她過去貴氣嬌弱的刻板形象,但不免令人有點唏噓之感。若換成台灣版建議可用尹馨。(請參考近期電視電影《川流之島》)


最後說回導演尚馬克瓦利,《崩壞人生》綜合式驗證了他的宿命論浪漫主義a.k.a.雙魚座的公約數特質,及其三不五時就會拿出來重操的敘事三寶:monologueflashback、唐氏症寶寶。monologue,獨白,上一部《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也是同樣的主基調,女主角念出自己的日記,到了《崩壞人生》換成男主角念出自己寫給客服人員的信,是相對容易上手的敘事策略;flashback,回溯,讓觀眾參與角色過去的生活片段以迅速對之產生情感認同,亦是為影像添加風格的利器;第三寶是半開玩笑,屬於本片片尾的驚鴻一瞥,卻也瞬間把人帶回《花神咖啡館》的輪迴流轉情懷之中,當然你得看過那部片才能被戳到神經。


-本文刊載於大人物迷電影【電影吞食部】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