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19

老是熄火的失速拼裝車─《三城記》

《三城記》是三個月前在釜山影展看的,此片距離張婉婷上一部現象級的監製長片《歲月神偷》已有五年,期間她都在拍優酷發包的微電影。這實在是個疑點重重、讓人摸不著頭緒的項目,從劇照和大綱就能嗅到一點歪歪的苗頭,怎麼會是數年前中港影壇流行過、現在已出局的民國題材?是故意要摸市場逆鱗,或只是雷達lag太久?然而衝著劉青雲、湯唯、秦海璐,還是懷抱期待進影院,結論是,根據每次在釜山都會踩到一顆地雷的傳統,2015年這個經驗獻給了《三城記》。

度時如年的130分鐘觀影過程,主要驗證了一個道理:再有個人魅力的演員,一旦遇到含糊不清的角色和劇情,仍然讓人看著都覺得煩,況且讓劉青雲演三十歲以下的青年還被配音實在是零說服力,他和湯唯的零火花組合像鄰居而不像愛侶,能讓這種等級的演員顯得如此平板廉價,是挺不可思議的。

張婉婷今年65歲,不是要說她坐六望七,而是不解她怎麼就退化成思春期的少女了?世界裡只有男女對唱、風吹葉落、互打勾勾是重要的,其它的人情人性都不問究裡。和很多台灣中生代導演一樣,她最擅長的還是改編自己的故事,身為港英時代菁英的她與伴侶羅啟銳,最受好評的作品《秋天的童話》、《玻璃之城》,都是關於留學生的青春與愛情;《歲月神偷》則是對成長年代老香港的追念,因此《三城記》這樣一個發生於戰亂年代、地理跨度又大的故事,才會演變成無法駕馭的失速(不是太快是太慢),不交代人物動機的發展脈絡,反倒用一堆意象式的抒情畫面搪塞,就像一台老是熄火的拼裝車,磨得觀眾耐性盡失。


到了最後,則迎來商業邏輯中最大的致命傷:男女主角是鰥夫與寡婦,卻拋下各自的孩子逃到香港開始新生活,相隔38年才又與大陸的骨肉重逢。在其它潰不成線的劇情之外,這個結局又太落人口實了,《三城記》改編自真人真事,據稱90%吻合事實,一連串疑惑的終點,就落在到底是電影改編得太差?還是這個愛情故事本就這麼不足稱奇?或者一切只因為他們在香港生的孩子,後來叫做成龍。

-本文刊載於大人物迷電影【電影吞食部】專欄

克里斯伊凡的致敬─《紐約愛未眠》

12/4專欄《一個勺子》中提過近來幾位初執導筒的中國演員,而另一邊的西方世界,相同狀況也在同時間內密集發生,只不過中國明星多數導商業大片,歐美偶像級演員偏愛文藝小品:加拿大男星雷恩葛斯林拍了《遺落流域》(很遺憾是這票星導演中風格凌駕敘事最嚴重、最不知所云的一部)、法國型格小生路易卡瑞有《左右愛為難》(意外的佳作,甚具法國新浪潮神采),以及好萊塢肌肉棒子克里斯伊凡向Richard Linklater致敬的這部《紐約愛未眠》。

本片構想已經很近似經典的《愛在》三部曲,都是一對陌生男女來到異地、在短暫時間段裡相遇相知相惜的故事,片名還安上「Before」頭文字,克里斯伊凡一如他所自承,簡直是全盤托出、毫不保留的示愛了,就連《Before Sunrise》中的火車、算命、打電話遊戲橋段都一應俱全,既然致敬得如此完備,為什麼仍飄浮著一股彆扭尷尬感?若要找到一個具體比喻,大概就是像楊丞琳翻唱王菲的〈夢中人〉(如果有看今年金馬頒獎典禮)。當然劇情仍有其下功夫處,對感情課題也有闡述,客觀而言是合格的,只是深究下去,會發現為了滿足戲劇性,常有生硬造作的台詞和表演,好像演員尚在讀本試走卻就這麼拍了,況且先賢在前,相對使它曝露了最大癥結:當這種片型選擇紐約為場景,而不是維也納、巴黎、希臘這些能用異國情調大加分的地點(好歹也選個非洲亞洲或偏遠城鎮),理應做為角色之一的城市本身,又連基本分都沒掌握到,既沒出現代表性地標,也沒發掘出新特色,片中的紐約看來僅是一座普通的英語都會,相當令人惋惜。


話說回來,雖然在城市遇到一個徹底的陌生人而後譜出一段永誌難忘的情緣,這種浪漫對於走在路上很難不遇到朋友的台北人來說實在太電影了,不過2016年的第一天,還是懷抱這樣的新願望活下去吧。

-本文刊載於大人物迷電影【電影吞食部】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