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04


第四張畫/The Fourth Portrait

2010,Taiwan

畫是說話,畫是衝擊,人畫萬物,但如何描繪自己?

熟習語言表達之前,圖畫是孩子更直白也更隱喻的發聲管道,畫紙上,童稚的筆觸勾勒著他日常所見所聞,捕捉著親人與朋友的面孔,可以藉由圖畫名正言順地分析他的意識或潛意識。大人總是說,孩子的眼睛能見我們所不能見的風景,那麼一個10歲男孩經歷喪父後的孤苦伶仃,結交了一個招搖撞騙的朋友,重逢疏離的生母與繼父,他小小的心靈鏡像裡,映照出的盡是不解,盡是疑惑,然而還有更大的難題降臨,當成長的步伐領著他走到鏡子面前時,自己倒成了最難畫出的一張臉,描摹過那些苦澀之後,尚且懵懂的他,該如何看見自己?

有的電影謹守起承轉合的圓潤故事線,觀眾普遍對此最是買單;有的電影著重形式美感,追求視覺藝術創新者會很喜歡;還有一種電影堅持所有元素之平衡調和,成就出不可側重不可切割的完整性作品,導演鍾孟宏的作品即為一例,他的註記風格是配樂輕快寫意,但能察覺曲調暗部有什麼正在洶湧;對白幽默俚俗,但這喜感帶著一定程度的黑;影像氣味獨具,高反差光影透露他對Film Noir的品味愛好;敘事眼光則一貫冷靜抽離,有意識地節制情緒,是為了引發更多理性思考。鍾孟宏的電影不是拿來大哭大笑的,如果不去專注所有明暗間的細節,而把精神用在發洩私人情緒的話,那不僅是種浪費還是種侮蔑,侮蔑的不僅是創作者的誠意還包括觀賞者的智商。

第一張畫 - 手繪的父親遺照
小翔在故事開頭就死了父親,已經貧乏的生活連親人都又少一個,他在溪邊清洗家裡唯一能找到一件父親還算體面的衣服,水流很急,把衣服沖跑了,小翔只好涉溪緊追到涵洞裡去;父親生前沒留下任何相片,小翔就在家徒四壁的屋裡用鉛筆代畫遺照;鏡頭隨伺在後,旁觀他用瘦弱的小身體盛接世間冷暖,卻仍一付天真不識愁的模樣。第一張畫,父親之死,是他生命的第一次衝擊。

影片以鄉村景致破題,賞心悅目的取景經常被稱讚攝影手法高明,不過導演卻淡然表示「只是選擇最好的角度去拍」。

第二張畫 - 朋友小便時秀出的小雞雞
不久後,消失多年的生母忽然出現,把小翔接到她新建立的家庭,那裡有個在夜市賣金魚的陰沉繼父,和一個新生的弟弟。小翔在新環境裡結識年紀懸殊的朋友,雖然這個大哥哥整天幹些偷拐搶騙,卻也是他唯一能說話相處,並透過他認識世界的對象,課堂上,小翔畫了好朋友最引以為傲的特徵。第二張畫,成人的小雞雞,是他性啟蒙的第二次衝擊。

飾演生母的郝蕾演技極為懾人,看過《頤和園》便明白她是隨時可以有點的深水炸彈型演員,詮釋在底層社會討生活的大陸配偶,那忍辱負重的滄桑,酸得快溢出銀幕。

第三張畫 - 無故失蹤的兄長
看似父母雙全的新家,擺盪屬於大人的秘密,造就了客觀的缺席(哥哥小翼)與主觀的視而不見(繼父對小翔的冷漠),更形成針尖上的危險平衡,當小翔開始追問哥哥下落,繼父必然要盡快踩熄這足以燎原之星火,只是他不用踩而是用踹的。第三張畫,哥哥人間蒸發,是小翔對於親人消逝的第三次衝擊。

《停車》開始,導演在情緒臨界點上常是急收倏止,《第四張畫》更加張力與壓力齊下,好幾場雙人對峙:生母對繼父「包庇協商」、繼父對小翔「曉以大義」、小翔對班導「古文背誦PK」,表情眼神交攻之中,已到達令人緊張得坐立難安之境地。


第四張畫 – 自我的投影
生命持續行走成長著,進行式語態中,事物處在要變不變的曖昧狀況,秘密好像將被揭露又好像沒有,結局開放因為故事還沒結束,才得以繼續在冷硬現實裡,尋找人性僅剩的一點點溫暖光亮,硬要下條浮萍兒的道德教訓,就說句預防勝於治療唄。
第四張畫,是小翔剛剛體認到自我之於生命的主體性,他將要認識自己的處境與將來,而這,恐怕就是他的第四次衝擊。

因此《第四張畫》的最後一顆鏡頭,才如此震得人久久不能自己。


-本文刊載於絕色奇幻報2010年10月號


第四張畫/鍾孟宏導演專訪

★近期手頭上正在進行什麼工作?
我後天要去蘇格蘭拍廣告,每年會拍5、6支,比較多是大陸的案子,但這支是台灣的。前陣子都在忙影展。

★目前有您關注而且覺得有機會發展成故事的議題嗎?
一年多前有個故事,希望把它變成下下部電影。有個計程車司機開了24小時載客下南部,乘客沒錢付車資,就到處去找朋友要錢,但是要不到,司機也只好一直跟著他,結果最後乘客跑了,留下7、8萬塊跳表的費用,這是報紙上出現過很短的一個新聞。

★軟調色情片的計劃還有後續嗎?
那個大家都說是不可能的事,因為要蒐集很多Footage、買版權,我想去重述台灣以前色情電影的歷史,25到30年前義大利軟調色情是很重要的一段。真的滿難的,搞不好拍完這部就沒機會了(笑),話不用怕被講難聽,自己嘲笑自己也沒關係,但心裡要很堅定。

★《第四張畫》把台灣農村,我想特別是在都市俗的眼裡,拍得很異國魔幻,除了您對畫面一貫的講究之外,還有什麼特別想呈現的?
我從小就在鄉下長大,農村的感覺就是很遼闊,不是說視野遼闊而已,而是生活裡沒什麼事情,很單純所以很開,所以也用很簡單的方式去拍,裡面很多細節比如拍煙的光線,以前我們常覺得台灣電影顏色都怪怪的,那是因為沒有找到對的時間,在對的時間就可以把顏色拍得很Rich。片頭衣服被沖走那個涵洞,我覺得是最漂亮的景,是在新竹勘景時不小心看到的。

★您的作品總有很強的攝影、明暗對比、美術音樂、讓人無限延伸想像或很震懾的最後一顆鏡頭等等,您說您認為真正的電影裡面,細節可能是強過敘事的,能否告訴我們您完整的影像美學觀?
細節是喜歡看電影的人發現驚喜的地方,美術就是要做在生活裡面、隱藏在影片後面。看到好看的鏡頭對我來說像Bonus,像我昨天看的《三隻猴子》,導演是攝影出身,雖然不在意那些的人會覺得這跟故事有關係嗎。很多人覺得我拍廣告所以對攝影、音樂會很要求,但對我來說是把生活的風景拍下來就好,只是擺鏡頭的位置是不是最好的角度,就像我以前拍化妝品廣告,漂亮的女人絕對有爛角度,醜的女人也有好角度。常有人說我們把鄉下拍得很漂亮,這不是鄉下本身的美醜問題,而是有沒有找到那個角度。

★還有另一個明顯特徵是「情感上保持距離」,像《停車》刻意在情緒高點之前就剪掉,這種做法當然一般觀眾不太買單,《第四張畫》中您有沒有做出調整或仍要把持的地方?
我也滿困擾的,做的東西跟觀眾會有一點距離,像郝蕾跟關穎講話掉眼淚那裡,其實後面還有一段是她真的大哭出來,我就把那個剪掉,因為實在是太感人了(笑)。我一直相信電影不是讓觀眾去享受哭跟笑的過程,而是去冷靜觀看生命和事物的狀態,常有人批評,但沒辦法因為我的信仰是這樣,我不會把感情在別人面前表達出來,我覺得人都是壓抑的,才會把臉上的表情弄得更複雜,人的臉是全世界最美麗的風景,就是因為很多情緒在干擾著,看風光要看表情而不是眼淚或笑容。這次因為片型關係,講到家庭情感,大人小孩間情感是很直接的,有時候真的剪不掉,但還是盡量克制在那個距離,我希望觀眾可以去了解這樣做的原因。

★關於電影主題,您所謂的「看不見」,在這個小孩和他的周遭環境之間是怎樣的相互關係?
人都有這種問題存在,每個人都有秘密,這個看不到的東西會影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好玩的地方就在這。像戴立忍的角色,有些事不願意講,那會怎麼影響到他下半輩子?郝蕾事實上也知道一些,那他們怎麼相處?影展時很多人說為什麼電影就這樣結束了,也有人說看到後來留下很多東西是他從來都沒想過的。還原回來到內在,你就知道包括自己都有很多是不了解的,何況10歲小朋友,對性、親情、友情都剛啟蒙,他怎麼去面對未來?拍電影的好處是你永遠只提出想法和問題,不用像郝龍斌一樣被罵到臭頭還要去解決。電影要跟自己離遠一點,拍自傳電影是OK,像《童年往事》就拍出了整個時代,而不只是自己瑣瑣碎碎的小事情而已,這是我的看法。

★基於什麼理念或原因,讓您願意繼續去挖掘、去探究那些社會和人性裡不是太美好的東西?
我常會想,是不是人性最美好的東西,就隱藏在那些不美好的事情裡面,在陌生或敵對之中散發出的一點光芒才是最耀眼的。不是說要去挖掘台灣醜陋的現狀,美好的事情就已經很美好了啊,不用再講它美好了,從不美好出發,才有很多東西可以談。

★與您同輩懷有電影夢的青年,在90年代初出茅蘆的時候,因為當時大環境因素,是不是有點退而求其次去拍廣告?
這點我可以澄清一下,我相信很多人覺得拍廣告是為了賺錢,但如果你這樣預期而去拍是拍不好的,你不能預期為了賺錢而去做一件事,要有更長的視野,拍好了才有人繼續找你,你的價錢才會愈來愈高,這才叫賺錢,接單是沒辦法成就一個事業的。我們這一代完全是台灣電影最可憐的一代,在大學時期承接台灣新電影的夢想,但對我來講1989年《悲情城市》拿到威尼斯大獎後,台灣新電影就結束了,那時候我們剛畢業,有人出去唸電影、唸文學,所有人都夢想有機會弄個電影,90年代初回來的時候大家都失業了,頂多大師們拍片去當個場記,其他就鳥獸散,不是去拍金穗獎短片,不然就拍廣告,但也不是想拍就有得拍,因為上一代太多美國回來的去拍廣告結果拍爛,讓人家覺得唸書回來也不一定會拍。

★相較當年,現在廣告和電影業的趨勢似乎又逆轉了,您怎麼看這樣的變遷和歷程?
從08年《海角七號》到現在真正賣座的電影有嗎?要破百甚至破五百是沒有很難,但要說所有工作人員可以持續拍電影、Pay有好起來的話還是有個距離,我是還沒辦法,縱使有一天我有辦法了,我還是會繼續拍廣告,有時候拍一支廣告的預算比一部電影還多,短短三四天就把它花掉,享受這種花錢的樂趣還滿好玩的(笑)。千金難買早知道,很難說會好還是不好,當時滿茫然的,唸書回來也是撐到97年才慢慢有機會拍廣告,我那時候過30歲了,會擔心以後沒機會怎麼辦,也許很多人覺得要拍電影就是要經過這種苦跟磨練,但是你知道嗎,很多厲害的導演根本就沒有經歷過,電影是經過你的腦袋不是經過你的Muscle,我相信有才華的話,只要好好拍片大家都可以看得到,那個苦不一定要承受,如果你看一個小孩子還不錯,有機會就給他拍,一次兩次他就會有東西出來。我們常怪東怪西說台灣沒有電影工業、沒有錢啊,那只是我們真的沒做好,全世界所有Independent導演都是這樣,他們還是要抗爭跟不妥協,所以電影沒賣好沒怎麼樣,再去找機會就是了。

★創作路途至今,您仍堅信不移的事情是什麼?
我只有相信我不喜歡、不想做什麼事情,我真的很討厭矯情的東西,其他都可以慢慢調整,只有珍惜現在能做到能做好的,戰戰兢兢、小步小步去做。


-本文刊載於絕色奇幻報2010年10月號


秘影專題:秘密‧電影‧秋驚悚

絕色10月恐怖三巨頭

時序正式入秋,秋天有時候飄逸浪漫,有時候充滿肅殺之氣,有時候從微灼的陽光背面,冷不防襲來一陣惡寒,秋天的氣味裡隱藏著一股怕…電影界也是同樣現象,本月驚悚片不少,類型則各異其趣,10月份的絕色影城片單,不好意思可能會讓你有點皮皮剉。
這期專題,我們從驚嚇度最輕微的開始。


唯美入門款:噬血童話 Let Me In
雖有血流如注與局部撕裂傷畫面,但追根究底,吸血鬼只是為了解決飢餓而殺人,乾淨俐落、吸飽就跑,這種「賞你個痛快」的手法,比起其它變態真的已經算很和藹可親了,而且吸血鬼吸完血後還會扭斷獵物的脖子,避免他成為同類、和自己一樣悲慘,是不是還滿有情有義的?

對的,去年同時間上映的《血色入侵》,美國版已經迅速拍完並且要發行了,導演是《科洛弗檔案》的麥特李維斯,女主角是新一代蘿莉女神─《特攻聯盟》超殺女,男主角為《末路浩劫》中亞拉岡他兒子。

和瑞典版相比,《噬血童話》背景從北歐移師到雷根總統當政時期的科羅拉多州,至於為什麼設定在冷戰期間,估計是因為在那美好的80年代,物質、科技都不如現在豐足,小孩們還會出門溜躂、去公園玩耍,否則若是在21世紀,艾比和歐文大概整天窩在房間打魔獸,永遠也不會認識對方吧。

《噬血童話》畫面基本上仍是一片冰天雪地,但心理氛圍不如瑞典版詭譎陰冷;小女孩的同居人在美國版裡由李察詹金斯擔任,他老先生的硬底演技當然不能浪費,所以此角戲份明顯較瑞典版為重,對於小女孩與老先生之間的關係著墨也較多,這部片其實唯美大於恐怖,是個用驚悚外皮包裝的純愛故事,裡面中毒最深的浪漫份子就是和艾比同住的老先生,他才是整個故事最有情感深度的人物,導演嗅出這一點,因此穿插了幾個橋段特別要去點出,如他「出任務」在廚房抄傢伙、艾比走進來那場戲,以及歐文在艾比家發現的舊照片等,為本片增添許多令人動容又切心的悲戀情懷。

堅定喜愛小說的讀者,可以放心觀賞《噬血童話》,因為它更忠於原著沒做太多變動,一樣是被同學欺負的弱小男孩歐文,他只敢整天握著刀,對鏡子對樹幹幻想報復場面,然後隔壁搬來的新鄰居─神祕的12歲女孩,成為他唯一的朋友,還鼓勵他對抗不良少年,在兩人感情加溫的同時,小鎮卻接連發生血腥命案,已經「12歲很久了」的小女孩身體裡,住的是孤老的吸血鬼靈魂…

近日奧斯卡風向球「廣播影評人協會(BFCA)」,對2010年多部熱門電影進行評分,《噬血童話》以82分大勝62分的《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奧斯卡影后茱莉亞蘿勃茲聲勢竟然敗給克蘿伊莫蕾茲,實際年齡相差整整30歲的她們,再度向世人展示何謂青春無敵。


★吸血鬼進入民宅前一定要有人開口邀請,擅自闖入的話就會七孔流血,男孩故意不說「請進」,吸血鬼女孩也賭氣走進屋裡,然後就流得一身是血。


★瑞典版陰風慘慘,不過小朋友們相對比較兩小無猜;美國人看起來就是開朗又早熟得多,12歲就問人家要不要Go Steady。

血腥進階款:3D奪魂鋸 Saw 3D
「拼圖殺人狂」的動機並不是要讓人死,而是要讓人很痛,痛而不死,才能思考與懺悔、好好珍惜生命。第一集鋸腳踝;第二集跳針筒池;第三集有四肢扭轉機;第四集絞頭髮扒頭皮;第五集劃手腕獻血;第六集割肉秤重;第七集到底還有什麼新招?

一年一部續集的《奪魂鋸》,從2004年首集片尾,假裝屍體躺在地上躺了整部片的兇手爬起來、全場無一不傻眼的那刻開始,就註定了本系列將襲捲全球恐怖迷的驚奇和讚嘆,並寫下恐怖電影史上經典的一頁,今年7月它已榮登金氏世界紀錄最賣座恐怖電影,打敗其他也拍很多續集的《十三號星期五》、《半夜鬼上床》、《月光光心慌慌》、《德州電鋸殺人狂》等。而看《奪魂鋸》的最大樂趣就是每場戲都有梗,稍一閃神就會錯失重要線索,既有鬥智解謎,又有虐殺灑血,還有不到片尾都猜不透的編劇創意,第一集的地下室主場景也一直貫穿後續發展,已經殺很累的「拼圖殺人狂」自己死後弟子都傳了好幾人,走了7個年頭,終於要迎向最終的宏偉結局,不免俗地拍個3D版,也算一種時代見證。

關於恐怖類型片的其中一個準則,就是演員知名度愈低,電影愈可怕,名不見經傳的演員在銀幕裡死活喊叫,倒也拉近與觀眾的距離,覺得這慘事人人都可能發生似的,而非只是大牌明星在做戲,所以即使《奪魂鋸》每一集從來沒有叫得出名字的卡司,也絲毫不減觀賞興致,照樣建立低成本、超高回收的獲利模式。

之前6集的殺人場景都設計在密室內,第7集首次把虐殺行動移師戶外,讓殺戮行動在眾目睽睽下施行,故事從一群幸運脫離「拼圖殺人狂(Jigsaw)」魔掌的倖存者開始,他們驚魂甫定,齊聚一起深怕再身陷危機,這時,巴比安撫眾人並成為領導,他會是Jigsaw的徒弟嗎?而另一個大家都以為已經死了的高登醫生,本集竟然再度回籠,更多謎題正待破解…


獵奇終極款:人形蜈蚣 The Human Centipede (First Sequence)
看見英文片名了嗎?這還只是First Sequence哩,這次串3個,下次續集導演已經公佈了要串12個!恐怖片裡最可怕的不是尖刀電鋸,不是血肉橫飛,人類自身歪斜扭曲的心理和想像力,才是毛骨悚然及深層恐懼的來源,《人形蜈蚣》是難得一見的形而上獵奇、變態藝術的創舉,歡迎挑戰自己從當人開始所累積的認知極限,絕色影城溫馨提示:觀賞前切勿進食。

美國娛樂週刊:「這是有史以來最心理變態的電影!」
芝加哥太陽報:「我們這次只能痛下決定不給星,這部片讓評分制度徹底瓦解,它的世界裡,星星根本亮不起來…」

人形蜈蚣手術 100%可行
兩個美國女孩旅途上車子拋錨,被退休醫生收留,更衰的是被拿來做人體接合實驗,再加上被綁架來的日籍男子,兩女一男,將體會痛苦不堪的爬行生活…

劇組開拍前請益人體解剖學權威教授、連體嬰專門解剖醫生、縫合複雜傷口的外科醫生等,撇開道德感不談,他們大多表示就專業觀點而論,這是完全可行的人體解剖與縫合手術。

※真實劇照太觸目驚心,僅以圖解說明
1.為讓串連對象只能爬行無法站立,首先破壞膝蓋骨與韌帶。
2.連接方式是後者嘴巴對前者肛門。
3.為保消化道暢通,B與C之口腔須從下顎割開至上顎,並拔除牙齒。
4.A與B肛門周圍也須割開以利接合。
5.準確接口,從此前者的排泄物就是後者的食物。
6.皮膚接觸處皆要縫合以免脫落。
7.一氣呵成的消化道,人形蜈蚣完成。如果醫學可以將連體嬰分割,這世上也絕對會有人想把個體接合。


-本文刊載於絕色奇幻報2010年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