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28

Day 14:二0一四英法紀行

2014/1/14

起了個大早,搭RER又出錯站地去Bercy赴友人Z與他法國老師的約,3人在Z打工的Starbucks店裡碰面,會在巴黎走進Starbucks是全然沒意料到的事,老師也是位完全沒想像到的年輕媽媽,沒記錯的話是里昂人,英文不很流利,只能靠Z法中翻譯,其它則不記得談了什麼,只記得因為胃痛所以很反常地喝了柳橙汁。

之後便隨Z在Bercy Village、電影資料館、國家圖書館之間走動,因此幸見陽光正好的冬季塞納河,藍天白雲和空氣中的透明感,美得像虛造一般,登上連接國家圖書館的空橋時,一對身著典雅的銀髮老夫婦緩緩並肩走在前面,到盡頭欄杆處他們停下來欣賞一會兒風光後,隨即又折返了。如今只要想起他們的背影和腳下曬得半乾的木板地,霎時又像能聽見河面上的風聲,被一種奇異的幻覺圍繞。

中午返回聖日耳曼德佩,先是湊一下西蒙波娃舊居樓下雙叟咖啡館的熱鬧,然後鑽進小路裡散步逛街,再一出去,就撞見整面被陽光染成金黃色的右岸建築群,擁有這種光線與景觀的城市,根本沒有不偉大的可能。

在頭痛即將全面轟炸的前夕找到Rue de Lille,想碰碰運氣在Karl Lagerfeld的書店見到從樓上攝影棚走下來的老闆本人,結果妄想當然沒有實現;整個下午以至傍晚,都穿梭在高價精品店的集散地,沿途最記得的還是遇到Chris Marker紀錄片裡拍過的塗鴉貓,以及小戲院門面上的《天注定》橫幅看板,然而本日最大亮點,則屬整晚播著爵士和古典樂的電台,竟在洗完澡的睡前一瞬間出現威利旺卡之歌,偉大的法蘭西直至深夜,無疑是更添浪漫謎情。



2014-10-18

企圖心過強而餘裕嫌少─《寒蟬效應》

如果不是為了台灣本土市場普遍信奉的「主角必須設定在30歲以內,並且由偶像派演員擔任」這條鐵律,相信《寒蟬效應》可以拍得更流暢、更深刻。這其實是個很有潛力的故事,只要放對重心,甚至有機會成為歐陸藝術電影掛中,探討中年頹喪、曾經滄海難為水、夫妻同床異夢、家庭處在分崩離析邊緣那種張力全開的片子。表面上雖說是改編自真實的女大生性侵案件,但導演很明顯是更願意關注周邊成人角色的生命狀態,選角也的確精準,不僅有以本片入圍本屆金馬獎最佳男配角的戴立忍,賈靜雯從口條到戲感亦相當令人滿意,片中她與律師學妹以及學校輔導老師之間的糾結關係,尚有很多空間可以發揮,只可惜,在票房的策略運作之下,還是得用女大學生做為口號式的主線,儘管這並不是最好的選擇。

「每個人都在逃」,這是《寒蟬效應》的核心論述,女學生郭采潔想逃離母親而隻身前往台東讀書;知名律師徐若瑄想逃離失敗的婚姻與親子關係而埋首工作;音樂系教授戴立忍想逃離台北的社運圈子而舉家搬遷到鄉下任教;公設律師賈靜雯想逃離丈夫一而再的出軌卻又死命要護住家庭。從人物背景設定,到電影欲傳達的社會訊息與使命感,甚至挑戰了台灣鮮見的法庭戲,在在足見創作者誠意,但也由於觸碰的議題太多,包括人性與法律的矛盾、家庭價值、都更與土地開發、生態保護與弱勢族群就業問題,個個沾到了邊又就此打住,以為即將深入探討,最後卻期待落空,加上資訊量龐大的台詞每每都略顯生硬,整體而言是企圖心過強,而餘裕嫌少了。

比例失衡應是本片最大問題所在,若要強調的是女學生創傷後的心理解離崩壞、與施暴男教授的愛恨交織,這樣的筆墨太輕描淡寫,何況相較於郭采潔和黃遠這對小男女,更令人有好奇和懸念的實是其它成人配角們,許多能夠踩過傳統界線的機會,如師生禁戀、男教授的社運背景、女律師找一夜情等,都被錯失了。


《寒蟬效應》是一部很想再多說些什麼,卻又不敢說得太明白的電影。最後還是想問,台灣主流市場究竟何時才能直接了當起用40歲以上的主角,拍一部成熟大人的心機片呢?


-本文刊載於大人物迷電影【電影吞食部】專欄

2014-10-14

Day 13:二0一四英法紀行

2014/1/13

由於昨晚在拉丁區的一頓瑞士風味晚餐,回家後腸胃不明究裡全力反撲,經歷過一兩回合的上吐下瀉,到了今早起床依然胃痛不止,只能帶著滿是咒罵與悔恨的心情出門,還暗自許下半年內絕對不再食用cheese這種脹氣製品的無用誓言。

好在今日的路線安排很快為情緒帶來轉圜餘地,先是有地鐵5號線高架軌道上的開闊景致,到了Ledru-Rollin下車,遇到一個雨後天青的絕美天氣,並且愈發察覺巴黎街頭最有意思的一類人,其實是親身體驗過六0年代學運、現約70歲上下的老先生老太太們,他們的穿搭品味絲毫不容置喙,個個都有型有款氣勢滿點,像是深富歷史意涵與故事性的館藏文物,全身籠罩一團仰之彌高的光暈,但又十分平民化地搭著地鐵或過著馬路。

巴士底廣場周邊的每條路上,觸目所及同樣沒有任何一件醜東西,有著令人激賞的個人風格之市民,比例高得嚇人,然而真正更令吾輩台灣人驚嚇的,應該是他們皆視品味絕佳為生活常態吧。

離開11區之後,遂開始一連串的撲空行程,走在Boulevard Beaumarchais尋找家飾品牌店未果的當下,胃痛程度亦同步加劇,走著走著,發現自己竟然打從靈魂深處冒出「我不想再玩了好想趕快回台灣工作」這種自暴自棄的心聲,瞬間驗證了生理對心理的重大影響。此外,又因為資訊的漏失,壓根沒注意到週一是瑪黑區Marché des Enfants Rouges的公休日,步行了近兩公里,才終於在傍晚寒雨中大徹大悟。



2014-10-13

【活得像一部電影】0與1之間,沒有比祕密結社更酷炫的事

[My Plus加分誌]2014年10月號

數字是一種幻覺,露西已經告訴我們了。所有人類發明的文字、符號,都僅僅是將巨量的原始資訊簡化、屏蔽後,便於在時間洪流中記錄與傳遞的玩意兒。要不然,只要看過YouTube上的「貨幣系統真相」影片,就能理解金融看板上那些不斷攀高又滑低的數字,實則都如夢幻泡影,根本是以虛包虛的影子概念。然而很不幸地,我們的時代幾乎也是這麼定義人際關係─Facebook「朋友」欄位裡的阿拉伯數字。網路使人們自願圈成小小一捆,你按我讚、我回你文,互相聚集取暖,能再去認識的,不外乎認識的人所認識的人。社群網站到底讓世界變大還是縮小了呢?流通在數位訊號間的類友誼,離線之後還存在嗎?

幸好,講述Facebook創辦故事的《社群網戰》,給出一個強而有力的批判結尾:眾叛親離的男主角,把一同打天下的戰友得罪光也背棄完,孤零零盯著電腦螢幕,頁面忽然亮起一則陌生人送來的交友邀請,他猶豫東、遲疑西,怯生生點下「確定」,那道鏗鏘聲響,卻將他的背影襯托得多麼孤寂。

以為可以獨自一人面對世界,那是驕縱幼稚的想法;如果自己一人力有未逮,那就趕緊結交同黨一起幹點好(壞)事吧。愈是盛行著攤在眾人目光下的交友模式,愈要重溫古老的祕密結社儀式,所以,放開那顆滑鼠,讓我們來談談線下的實體群組,這不僅熱血沸騰還很有專屬感,並且絕非一行人坐在黃昏的河堤邊大喊夢想那麼低檔次。

初入門者,有以下兩個方向可供選擇:一、組樂團,做為大多數日系青春片的主軸,《琳達!琳達!》卻一反團結齊心、一戰成名的劇情常態,而是讓4名高校女生將精力耗費在關係應對多於練團,最後在學校文化祭的表演成功與否,已不及結交到知心朋友來得重要。二、轉大人,總的來說,這是男性青少年時期的魔王關卡;精確來說,就是關於買醉與破處,《男孩我最壞》的3名高中男生其實只是怪而不是壞,為了在畢業前達成共同目標,互相結盟並激盪出更令人絕倒的混世奇想,由此可知,即便傻事蠢事,只要有伴同行,就能轉瞎為屌。掙脫了社群網站和線上遊戲對行動力的綁架,這些電影主角可都是這樣找到情比金堅的夥伴呢。

若想玩大一點,力圖真正燃燒青春,那就務必嘗試拍電影與搞革命:園子溫的《地獄開麥拉》裡,有畢業十多年後仍要賭上性命一起拍片的社團老友,他們鐵打的意志教人瞠目結舌;易智言的《行動代號:孫中山》裡,窮苦高中生們不打不相識,欲竊取國父銅像拿來變賣套現,從學校體育室到西門町的十字路口,最後在清晨信義區的天橋上揭竿起義,革自己身為社會底層的歹命。

本世代的青年社交,真沒有比祕密結社更酷炫的途徑,唯有如《共犯》般捲入命案的霸凌團體不在此列,特此聲明。

2014-10-12

Day 12:二0一四英法紀行

2014/1/12

I是我另外一名住在巴黎的友人,我們的關係十分奇特,小時候在網路上的同好論壇裡結識,進而發現彼此同年同月同日生,至今認識的15年來,可能只見過不及5次面,仔細回想也許只有3次才對:第一次是升高中的暑假她來台北;第二次是她回台灣辦結婚登記;第三次就是這天去拜訪她與出生3個月的兒子。這麼一寫,還真使自己成了跑馬燈裡的主角,一口氣就從遙遠的青春期,被驅趕到朋友們開始結婚生子的現在。

在巴黎的日子仍是近中午起床,拼湊著昨天在Rue des Martyrs買的鹹派與超市食品當午餐後,便出發前往距離Maubert - Mutualité有點遙遠的La Defense,那裡最知名的景點叫作新凱旋門,新開發的那一帶被稱為巴黎小紐約,放眼盡是無法和市中心景觀互作聯想的摩天大樓群,他們駐在城市以西,像一幫身材高大的年輕氣盛小夥子,睥睨著城裡佝僂的老派身影。實際到訪了以後,才發現那裡其實是個地下部分很像充斥各國移工的桃園火車站,而地上部分更像上海浦東的地方。


來回兩趟途中都得經過Châtelet大轉運站,首次體驗到那股傳說中鋪天蓋地的公廁屎尿味,即便伴著薰人臭氣,卻也停不住繼續苦思做為職業女性的種種人生規劃問題,想得快要鬱悶起來,只好趕緊前往河堤邊的莎士比亞書店,再一路走到楚浮最愛的香坡電影院朝聖,試圖讓心靈浸淫在電影場景與藝文氣息之中,不失為逃避現實之有效舉措。


2014-10-07

Day 11:二0一四英法紀行

2014/1/11

從出發前就不斷被警告蒙馬特有多危險,導致這天的第一站去Cimetière de Montmartre尋找楚浮之墓後,繞了一會兒出來,就因為太害怕而完全沒往聖心堂的上坡走,在街頭步行時,甚至連手腕都不太敢露出來,就是為了杜絕某個失神瞬間會被恐怖小販綁上幸運勒索繩的可能。

不往上走,便往下行,朝紅磨坊以南至Place de Clichy之間的區域蹓躂去,很快便到了必須以咖啡因和葡萄糖安撫腦神經的午後時間,遂以掃街方式一心一意搜索有座位的完美糕餅店,才剛被友人訓斥想得美,一過轉角,還真的就出現了這麼一家美好得有如海市蜃樓的小店。店裡僅有點心櫃、麵包架、收銀台,以及面壁的34個座位,後頭廚房持續呼出烘焙油煙,和室內烘烘的暖氣手勾著手,輕輕靠上客人們的臉頰與肩頭,玻璃大門被推開的次數不稀少也不頻繁,進來買麵包糕點的有單身男人,也有攜帶小學孩子的母親,一切交易對話,都在我啃食莓果口味閃電泡芙和巧克力甜點的背後進行。身心舒坦了之後,逛起同條街上的幾間店,其一是家細緻的二手服飾,有兩件定價分別為600多與300多歐元的毛皮大衣深深蠱惑著我,最終是用僅存的一絲理智告訴自己,買回台灣大概3年內只會有半次機會能穿,於是作罷。


沿著Rue des Martyrs慢慢行經熱鬧的週六夜,然後轉往Jaurès,去看隔著聖馬丁運河對望的兩間mk2電影院,拉斯馮提爾新片《性愛成癮的女人》已經上映,票口大排長龍,一邊逛影院商店,一邊等待饑餓感到來;臨走前,在岸邊吹著略帶鹹味的寒風,與來回兩座影院的「操行零分」(尚維果1933年電影片名)接駁小船合影。最後回到聖日耳曼德佩,以海明威最愛之Polidor小館口味偏鹹的今日特餐作結。


2014-10-04

準備好大哭一場─《噗通噗通我的人生》

每隔一段時間關注韓國主流電影,總是可以發現他們在處理傳統類型上的精進與創新,《噗通噗通我的人生》這部片用一句簡單的話說,就是「催淚的罕見疾病親子故事」,這時候,如果你因為對過去的韓劇三寶──「車禍、失憶、醫不好」感到餘悸猶存,產生了裹足不前、擔心被瞎的猶豫的話,在此我能打包票:這部改編自暢銷小說的電影,不僅絕非灑狗血之流,反倒流露滿滿的誠意、真情和積極樂觀,當中最厲害的,是它緊抓住此類家庭親情片最核心的關鍵:笑了之後會想哭、哭著哭著又笑出來,這樣的豐滿節奏。

故事本身的講述角度就已經不俗,由患病孩子為主觀,帶出年輕父母的戀愛成家歷程,為實則悲傷的劇情,披上一件輕鬆甜美的外衣,並且以孩子的早熟與父母的純真,做出兩方面的對比互補,這讓三個主要角色都很立體,沒有哪一方因為被犧牲而顯得平面。

說句實在話,主流觀眾導向的電影是最難做的,不像藝術片完全取決於創作者獨一無二的天賦才華,全世界僅此一家,他人無法複製;主流電影講求的則是兼顧全局的技巧和操盤,以及洞察人類行為心理的功夫。每當稱讚韓國影視突飛猛進的成熟度、精緻度時,不免又回頭看看自己,台灣不在少數的導演對通俗題材多半興趣缺缺,或是,明明可以追求最多觀眾共鳴、順順地講完一個故事,但卻喜歡節外生枝,最後落得聰明反被聰明誤的窘境。


主流片第二個高明之處,在於外行看得熱鬧,而內行更看得出門道,這是特別想讚許《噗通噗通我的人生》與導演李在容的原因,順帶一提,他的兩部前作很有意思,都是關於電影和娛樂圈的後設故事,或稱偽紀錄片,分別是2009年的《六美八陣圖》(2010年台北縣電影藝術節選映)和2013年的《網路遙控開麥拉》(同年台北電影節放映);本片劇情裡也有一個關於電影的細微設計,不僅表達出創作者的省思立場,更教所有業內人士心有戚戚焉:寫劇本拍電影沒有什麼了不起,尤其沒資格以此為藉口去踐踏弱勢者的感情。至於這點安排植入在劇情何處,這裡暫不爆雷,請各位進戲院發現。


-本文刊載於大人物迷電影【電影吞食部】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