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29

怪阿伯與小正太之兩種萌味─《歐吉桑鄰好》

純粹以理性來分析的話,《歐吉桑鄰好》是部相當典型的美國溫情喜劇小品,公式很簡單並且也很好看:一個六旬老翁搭配一個瘦弱小學生,首先反轉觀眾對人物年紀的刻板印象,讓大人降低心智年齡、粗魯放蕩,小孩則超齡又萌萌地成熟穩重,接著透過單親媽媽剛離婚搬家、忙於工作,只好把放學後的兒子託給鄰居照顧,兩個主角遂以非自願性的因素被綁在一起,而這位旁人一律擔待不起的暴躁歐吉桑,反倒和斯文的小男孩合拍,一同出入許多兒童不宜的場所,還教授給他不少歪知識,進而培養出忘年的友誼與革命情感,同時慢慢透露歐吉桑惹人厭的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苦處和生命經歷。

不過,相信凡是會對這部電影感興趣的80後觀眾,有七成七以上是衝著男主角比爾莫瑞來的。畢竟我們生平第一次在銀幕上全神貫注地凝視這位演員,很可能就是在《愛情不用翻譯》的時候,突然間10年光陰過去了,他也從經歷著中年危機、百無聊賴卻還有魅力能吸引寂寞少婦史嘉蕾喬韓森的熟男電影明星,轉眼變成白髮蒼蒼開著古董老爺車的落魄歐吉桑。一直要到劇情後半,我們才發現他的嘴賤難相處是其來有自,這也才透過小男孩的眼睛,窺探到他深藏不露的情感禁區,最後用稍嫌芭樂但一定會讓你鼻酸的方式娓娓道來,並揭開英文片名「St. Vincent de Van Nuys」的謎底──看見他人的美好,儘管那人或刻意或無心地將之隱藏。


回到文首所述,劇情公式都在意料之中,但所有橋段的鋪陳也都細巧暢快,比爾莫瑞仍是不變的活靈活現、收放自如,他是甜中帶苦角色的最佳詮釋者,也是最令觀眾滿足回味的喜劇男演員。《歐吉桑鄰好》上映廳數雖少,但請不要錯過。


-本文刊載於大人物迷電影【電影吞食部】專欄

2015-03-11

孩子去哪兒─《親愛的》、《雪地迷蹤》

無獨有偶,這一兩週初春檔的台灣院線市場上,出現了兩部同樣是以兒童誘拐為主題,但切入點恰好是彼此對立面的東西方電影:陳可辛的《親愛的》,與艾騰伊格言的《雪地迷蹤》。

《親愛的》大半篇幅都在描述男童走失後,已離異的雙親(黃渤、郝蕾飾)多年來如何痛徹心扉、失魂落魄,但仍鍥而不捨地找尋孩子,過程中不乏被惡意份子誆騙、被流氓追群,而後加入失蹤兒父母互助會尋求慰藉;中段以後,才出現在不知情狀況下收養了男童的農婦(趙薇飾),要是她老公(誘拐者)還活著,這電影基本上就不成立了,因為一旦有明確可怪罪的標的,善惡立判,而正是由於不存在始作俑者,故所有被牽扯進來的人都是無辜的,於是只消將全片訴諸集體式的傷痛苦情,至此可將之視作一部表演出色、催淚的通俗電影看待,不過就在片尾上roll card之前,卻硬是加入了當年事件的新聞畫面,以及導演演員與角色原型人物會面時,互相握手擁抱哭泣的片段,就電影本質來說,此舉不僅畫蛇添足,還曝露了太過強烈的政宣意味,並且如同某些評論所指出的,實是過度消費真實人物的悽慘,同時也令人不禁有些微聯想:陳可辛繼《中國合夥人》歌頌過民族勵志情懷後,是否已然榮登新一批官方代言人?


來自加拿大的《雪地迷蹤》,則把更多關注放到誘拐者身上,全片刻意以交錯的時間序來進行跳躍敘事,但並不用擔心會被藝術電影名導演給雷到,因為這般手法實則增加了懸疑度與解謎樂趣,故事本身仍是通俗流暢而且還讓人很緊張(即使結局略顯老套),一如經驗所告訴我們的那樣,愈是平和成熟的社會,愈容易出現變態型犯罪案,所以它不像《親愛的》那樣強調父母悲痛或不放棄希望,而是反轉過來讓觀眾面對誘拐者,跟隨他(們)的角度一次次經歷使用網路通訊去玩弄、偷窺失去愛女的母親和盡忠職守的警探,甚至以此拐騙更多兒童的犯行,接著了解到他的心理動機只是渴望聽故事、渴望欣賞他人表演,劇情進行到此,開始對誘拐者油然而生一種熟悉感,或許艾騰伊格言欲批判的,除了鋪天蓋地的現代科技,恰恰還有我們這些熱衷於電影─故事與表演─的觀眾。


-本文刊載於大人物迷電影【電影吞食部】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