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03

一起擺脫小清新的校園青春片,好嗎?─《模犯生》

本片劇情大綱各位應該都知道了,就是關於一個高中資優生,收同學的錢幫忙作弊最後作到國外去的故事。不過,要講這部攀上全台單日票房冠軍的泰國小兵(相對《敦克爾克大行動》的諾蘭大軍)之前,先來講個古吧。

很久很久以前,有部風靡哈日族群的日本電影叫做《史上最大作弊戰爭》,其最大賣點是由彼時正當紅的沖繩動感歌手安室奈美惠主演(對,我不會再一廂情願地認為人人都認識她了,特別是在近期接連聽聞大學生不知道周星馳、麥可傑克森是誰之後。)那是1997年的事,相隔20年後的現在,將它搭配著《模犯生》做個考古調查,倒是挺有助於理出「為什麼台灣在校園片領域一直沒啥突破」之線索。

像這兩部以學校為主場景、學生為主角的故事,皆統收在「校園青春片」的類型傘底下,而台灣電影對該題材的直接反應基本上只有兩種:一是「純愛+喜劇」,有時還有「懷舊」;二是「靈異+驚悚」,好比現在上映中的《報告老師!怪怪怪怪物!》與剛殺青的《藍色項圈》,當然前陣子熱播的《通靈少女》是很棒的跨界破格嘗試,但它發生在小螢幕。

上述第一種組合的影像敘事風格品味,其實就是牢牢黏附著日本,並且是20年前的日本,或者說即是《史上最大作弊戰爭》的調性上:插科打諢的短段子、奇形怪狀的甘草人物、角色們點狀及花絮式地展現各種怪招──2013年《愛情無全順》、2014《大宅們》和2016年《極樂宿舍》大致整組吻合。可以合理推論若是2017年的現在有人想拍作弊題材,最後拍成《史上最大作弊戰爭》的機率也是遠高過拍成《模犯生》。原因為何?恐怕就是我們長時間沉浸於昔日的日本氛圍,卻拒絕看見後來興起、同樣鄰近的東南亞文化。

再深入一點講,台灣校園片普遍缺乏動機明確、意圖堅定的孤狼式主角,也總是感性情懷強過理性目標,就算有目標,都得建立在《史上最大作弊戰爭》般集體的、熱血的(如保衛宿舍)前提上,所以電影中的事件無法被搞大,波及範圍亦走不出角色好友圈;到了結尾,主角會在成年後唉聲嘆氣回首當年,卻缺乏活在青春當下、直面當下的果敢。這些我們一直沒做到的,《模犯生》每項都做到了,先不用談執行力技術力,光是劇情核心價值就存在巨大的差異。

《模犯生》的女主角並非典型的甜美討喜款,但觀眾會隨時間愈來愈在乎、感覺愛上這個角色的原因,是她真正做了需要付出代價的抉擇,扎扎實實完成自主意志及個人成長,而這是台灣當代校園片相當稀缺的質素,相較人家的面對與承擔,我們的成長則總是帶著憂傷變成不想成為的大人、哭訴自己的人生都是「被決定、不得已」的。觀眾盛讚《模犯生》節奏緊湊、運鏡配樂有大片氣勢、年輕演員表現優異等等,其實這些好評的基礎,還是來自故事敢於讓主角淪入黑暗,也敢於讓他們把自己救起來,畢竟,只要人物有主動性,電影就自然會有說服力。

2017-07-03

2017台北電影節的急速+有限點評

台北電影節在上週四6月29日開幕,基於強片放映已經跟氣溫一樣每天如火如荼進行中,本文將配合採取較為鬧騰的文風及節奏,急速挑選幾部如果還有票就應該直接買下去的影展電影,在此事不宜遲立刻進行點評。


一、極可能是今年最愛的台灣電影:《大佛普拉斯》
對不起,三場都已經售罄了,可我不推心裡會難過,請各位讀者委屈一點先聞香過乾癮,年底會上院線請別擔心。本片從三年前短片《大佛》增生擴展而來,以風格濃烈、技巧高明的形式觀點,講述底層小人物面對不公壓迫的處境。擔心它如何在短片的基礎上突破,是無謂的,因為導演黃信堯原生的白爛幽默,調和監製鍾孟宏的暴捩與荒謬感,簡直生出一個最美帥的混血兒了。本片會讓第一次接觸黃信堯作品的觀眾驚喜,也會讓熟悉他風格的影迷欣慰,這次他繼續擔任自己影片的說書人,用招牌的半說理半唬爛旁白,時而解說劇情,時而跟觀眾抬槓,充份發揮他的主持才華。對我來說,《南方小羊牧場》、《我的蛋男情人》這些都算不上可愛,能把中南部鄉鎮的員警、副議長、宗教團體、政商人士的嘴臉描繪得到位,再將金權網絡中的關係精髓信手拈來,這才叫台灣的真可愛。

二、讓你一次哭個夠:《伴生》
千萬別像我一樣如此大意、毫無防備就去觀賞本片,至少也要記得多帶一包面紙。從小就近距離接觸過「死亡」的導演黃肇邦,對安老議題一直心心念念,他先到相關機構當過志工,認識了幾個家庭與他們的故事,剖開華人社會中,親子與家族間未敢侃侃而談的話題。如果對老年照護、人生臨終功課特別有感,本片會再次提醒你與至親家人溝通生死觀念、及時說愛的重要;或者是近日由於暑氣淤積,身體需要排水排毒的話,這部片亦是不錯的選擇。

三、奇妙的陰性療癒能量──《越愛越寂寞》、《笨鳥》、《阿尼》、《亮亮與噴子》
四部皆為33歲以下的女導演作品,無論影片題材、氣質、主角性別為何,就算有暴力(笨鳥)、野蠻叛逆(亮亮與噴子)、雄性荷爾蒙充斥(阿尼),它們仍然隱隱存在一種包容與療癒感,是相當神奇的陰性能量。
前兩部在「國際新導演競賽」獲選,女導演關注性議題這件事的確不分國家種族,來自以色列的《越愛越寂寞》,Hadas Ben Aroya自導自演一個被劈後四處找炮療傷的女孩;來自中國的《笨鳥》是黃驥與老公合拍青少女的成長和性啟蒙,行速穩當、層次細膩。後兩部入圍「台北電影獎短片」,《阿尼》導演鄒隆娜找來一群菲律賓漁工,透過真心交陪的溝通與引導,親自下海帶氣氛、帶情緒,成就不露痕跡、充滿真實生命力的表演;《亮亮與噴子》是李宜珊以青春期的自己為原型,創造出一個對世界憤怒禁語,卻又一邊幫哥哥顧嬰兒、一邊墜入情網的魅力人物。

四、一鳴驚人畢業製作:《野潮》、《台北焦油》
同樣是台北電影獎短片入圍作,也都是2016年的大學畢業作品。《野潮》在慘澹破敗的養殖業漁村背景中,用百無聊賴的移動與活動、捉襟見肘的言語表達,映襯少年的野性躁動,對人物的生命狀態有令人驚豔的深刻體察;《台北焦油》出自動漫宅導演之手,全片瀰漫煙霧與龐克愛好氣味,除了承接從《瘋狂店員》到《紐約哈哈哈》的黑白影像與無賴耍廢脈絡,再刻意翻玩台灣新電影《恐怖份子》、《千禧曼波》經典場面,並為台北後後現代青年面貌之真誠展現。

五、刷新影像感知力:《尤里‧安卡拉尼短片選》
很多片,不看是沒差的。但是此短片選輯實在真好看真神奇,比如《達文西機械手臂》70%為刺激的內視鏡畫面,瞠目結舌之餘,突然又為科技發展背後某部分的哲學與神聖性泛淚。所以義大利導演安卡拉尼有看有差,尤其適合觀摩短片的IN & OUT點,以及刷新自己對影像敘事的感知力。

六、給尋求迷幻ㄎㄧㄤ感的你:《夜巡人間》、《鳥人秘境》
《夜巡人間》就是關於一對想去火車站但一直到不了的夫妻,以及執著於讓他們搭便車執著到快起肖的兩名男子,雙方在搭與不搭之間不斷拉扯了80分鐘(扣掉片頭祭典奇觀),這樣的一個印度夜間公路故事,並且勇奪全球獨立製作新導演最肖想的鹿特丹金虎獎,觀影過程中的提心吊膽搭配片尾大作的金屬樂,情緒既緊繃又感覺莫名其妙;《鳥人秘境》的森林秘境中,登場人物總共有一個命中帶賽的鳥類學家、兩個厭男傾向的中國女背包客、一對從事農牧業的雙胞胎、一群奇裝異服的慶典團體、兩個上空的騎馬女獵人,看完還是不太確定到底發生什麼事,姑且稱之為同志鳥類學家的葡萄牙夢遊仙境。

2017-04-07

搖滾是,活在痛苦中,但你不害怕─《WE ARE X:X JAPAN 重生之路》

無論被攝者是誰,首先這是一部形式點題、敘事清晰、製作精良的音樂紀錄片。

但拍攝這部電影的起心動念,並非像《尋找甜祕客》是導演為了一窺謎樣的真相,或《一級危險》那樣出自老友間的惺惺相惜,它其實就是林老闆(樂迷哏)交辦的一項任務,但這事兒辦得真好,直接辦成了工商簡介最高等級之教材(無貶義)。

音樂紀錄片拍得虛無飄渺的很多,比如《Arcade Fire:另一面》,甚至史柯西斯的《電光滾石》都給人一種看到懵掉之感,故本片最教人讚許之處,在於採取了完美吻合產品(樂團)精神核心的觀點與切入角度,彼此相輔相成,將精髓再進一步提煉成結晶。何為X JAPAN此團與YOSHIKI此人的核心?簡言之即是「寧鳴而死,不默而生。」所以劇情設計上必然要使用恢弘大敘事與之匹配,「對死與重生的思考」便名正言順成為主軸,同時這個極度日式的母題,也只有日本人尤其是藝術工作者最能精準詮釋。

這邊暫且岔出一條路,試著闡述日本民族特別是與X JAPAN處在同世代、同類別搖滾樂團的心靈狀態,以便理解當時這股現象的形成。他們大多是能夠淋漓展現所謂武士道精神的一類人,對使命、紀律、群體榮譽執著到近乎執迷,如置生死於度外般,朝著目標理念往死裡幹,隨便看任何一員的訪談,人人都講得出深層且肉麻、讓人雞皮疙瘩滿地的輝煌談話;華麗搖滾大概也只有在日本才可能壯大成一個主流派系,因為配戴角色面具之於他們,實在太需要又太熟練了,那本來就是社會上普遍的生存必備品,那麼要進入一套衣裝造型被上身成另一個自己,也不會是什麼難事,而其他民族若想如法炮製,通常都會顯得可笑掉漆,因為沒人比他們更認真看待「扮演」這件事。

於是,宗教儀式化的舞台演出,搭配底下或作望彌撒狀,或掩面垂淚,或聖靈充滿貌的觀眾,就是理所當然的發展態勢。以上看來好像冷眼旁觀事不關己,但X JAPAN創造出的九0年代Visual Rock關聯場景,我其實是相當熟稔,並且也曾攪和在其中的。

回歸正題,一部以「日本樂團去美國公演」為楔子、美國導演攝製的紀錄片,在兩造氣質相容性上能夠全無違和感,可能得歸功於YOSHIKI本人以流利英文擔任說書者,居中串起東西兩個世界;而樂團軌跡完整度上,極早期在電視節目中搞笑演出的灰歷史果然被省略,YOSHIKI神經大條的一面比方在演唱會介紹團員時說出人家本名之類的事當然也沒出現,唯一揭露的趣事只有他和主唱TOSHI一同回憶當年X Japan初到美國,被路人問「Do you have Ex?」(指Ecstasy搖頭丸,亦是他們自己的唱片廠牌名稱)時,眾人曾傻里傻氣回答「NO, We are X!」。

既是史詩格局的紀錄片,「對後世的影響力」環節肯定不能少,樂迷們一一自白被他們的音樂拯救,好像很老套卻又無比真誠,畢竟以憤怒和痛苦做為推動力,但又蛻變出積極正面意涵的創作,才最具療癒和激勵效果,人類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約莫就是竭盡己力做些有趣之事,好讓其他人也覺得世界是有意思、值得活的,這部片與這個樂團最終要傳達的信念,亦曾出現在《金甲部隊》的片尾台詞裡:「I'm in a world of shit. Yes. But I am alive. And I am not afraid.」這固然已是八0年代的價值觀,到了一切都翻盤的現在又該如何呢?

搖滾一直以來都告訴我們,不要害怕把它找出來。

2017-03-29

死去的勇氣,重生的勇氣。─《最後的詩句》

第一刷,是在電影院大銀幕看的,第二刷,是從LINE TV接上家裡電視重溫的,意外的發現是,原來這部片更適合用小螢幕表現,因為能把故事本身欲訴說的促狹逼仄、來自四面八方的近身壓迫感襯托得更好,而它本來也就是公視「新創電影」品牌的首發之作,簡言之是豪華版的「人生劇展」,身為其常客的導演曾英庭,過去幾年已陸續交出《椰仔》、《双重約會》、《衣櫃裡的貓》,而這次除了業主加碼製作預算(約150%)和映演資源(戲院點映+影音平台上架)之外,本片的執行細緻度(場景、選角大受好評)及導演功力亦毫無疑問同步升級,質感甚至可說是屌打市面上五、六倍成本的院線國片。

劇情以「青年貧窮」議題為發想,時間橫跨民國89105年,分為青春、自由、風暴、求婚、返鄉、勇氣六個章節,主角們經歷相識相戀、父親自殺、黑道討債、感情危機、出走中國、落魄返台的2036歲區間,每個章節都安插了政治、選舉新聞用以提醒時序、製造觀眾的帶入感,也等同於逃無可逃的殘酷當下感;每段新聞內容乍看可有可無,實則隱約預示著主角下一階段的走向,這樣的設計除了強調金字塔最頂層與最基層的斷裂,升斗小民擁有的不過是假性的選擇,仍然只能不明究理地被時代洪流推著走,同時亦是片中/現實社會青年世代因父債子還、世道每況愈下而同感虛無絕望的諷喻對照。

作品總是容易透露作者的處世和創作狀態,一直以來曾英庭都是謹慎自持的,這次他已然避開所有台灣電影在角色行徑、口條、劇情動能上常見的雷區,唯一弱點只有女主角李曉萍(溫貞菱飾)16年如一日的髮型與外貌;本片之於生命段落的敘事取捨相當高明,緊湊而沒有半點廢話,周邊角色雖然繁多,但表演卻能達到高度統合,曾英庭自電影研究所時期拍攝友情、愛情、親情的人情三部曲短片(個人尤愛講述親情的《煙火》)以來,對情感互動的掌握在本片來到新境地,勿論中後段那些張力滿點的激昂衝突,早在第二章父親火化那場戲,僅用一顆長鏡頭就奠定了男女主角互補的性格與關係模式。

曾經和曾英庭聊過彼此對韓國導演李滄東的的喜愛,本片即使並非有意,恐怕還是下意識地受其感召了──切片式的故事結構、精神最受折磨之時作詩、牆上那幅指涉內心嚮往的畫,不得不說就像熔《薄荷糖》、《生命之詩》、《綠洲》於一爐(延伸閱讀:李滄東:生命的叩問者─《薄荷糖》、《生命之詩》)。另一方面,由於人物塑造很大程度根基於他的個人生命經驗,而飾演男主角的傅孟柏在曾英庭歷年作品裡,其實就是尚皮耶李奧之於楚浮、丹尼拉馮之於李歐卡霍這般導演銀幕化身的存在,諸如開場的足球隊設定,是曾英庭自身的青春往事;在「返鄉」章節,施人傑穿著去和女友重逢的那件英超兵工廠球衣(呼應兩人學生時期在運動場的初次見面),就因見過曾英庭穿而令我印象深刻;他片中的爸爸總會拿水梨給孩子,是因為他自己的父親也愛買水果等等,當然這部分的創作者觀察就純屬我個人嗜好了。

父債子還,於是重蹈覆(父)輒,這大概是本片最堅實的劇情中軸,施人傑明明在開頭對父親遺體怒斥「臭俗仔敢死不敢活」,自己最終卻也殊途同歸,這讓看過兩次片子的我仍不停自問:施人傑和李曉萍必須死嗎?難道真是因為讓角色死掉比讓他們活著來得簡單嗎?後來我找到另一種理解方式:殺死他們就像殺死脆弱的自己,儘管男女主角在片尾雙雙自殺,可是那一章節被命名為「勇氣」,那是讓壞掉的自己死去的勇氣,也是讓新的自己重生的勇氣。


附錄:於此與我的導演你,之五:曾英庭(人物側記,寫於2014年)



本文刊載於大人物迷電影【電影吞食部】專欄


2017-02-10

我們還是需要一個歷史控的魏德聖─《52赫茲我愛你》

2008年台灣電影短暫抑或假性復甦以降,青春校園、本土認同、俚俗賀歲片成為票房霸主,其次是幫派、靈異等題材頗具勢力,但純種時裝小品這個品項始終是業界軟肋(純種是指純台資,故不計《LOVE》;時裝是指故事發生在當代21世紀,故緬懷八、九0年代校園生活的不在此列。)時裝小品要有現象級的成功,扣除電視劇延伸商品如《犀利人妻》,目前的唯一案例,很大成分是借助外力達成──當年開創台片新時代的《海角七號》就是小品遇上大奇蹟,從連續三個週末颱風假中逢凶化吉、逆風高飛;然而相隔8年多後同一位導演、同樣當代小品的《52赫茲我愛你》亦碰上奇妙的時機,可惜這次不是助力而是真的阻力──上映同時,全球全台都還沉浸於同類型強片《樂來越愛你》的餘韻裡。

當然不是要傻傻跟好萊塢比規格,只是值此時點,觀眾重新溫習了音樂/歌舞片類型,也必定意識到它其實是存在既定樣板公式的,《樂來越愛你》本身與其致敬的經典電影,在在說明此類型是一門販賣glamour的生意,或以男神女神卡司,或以古典時尚造型,或以浪漫夢幻場景,或以花俏運鏡,或至少是明確的追夢(尤其明星夢)主軸,來撐起與現實保持距離的電影世界,畢竟「讓觀眾做美夢」就是這個類型的最大任務。而當它移植到現階段的台灣,若捨棄上述種種已根深蒂固的元素,除非是走一條刻意顛覆的路,好比反精緻、反旋律、反勵志、把調性和世界觀做得更台都好,反之要是維持中規中矩的敘事,僅把台詞改為唱歌,則就兩邊都難以討好,這大致就是《52赫茲我愛你》不夠過癮之處。


另外的問題是目標觀眾模糊,如果鎖定年輕族群,兩條主要愛情線並無大幅度起伏,困難點和突破點都不易見;如果鎖定闔家觀眾,則缺少普羅生活的描寫和笑料,且長輩應該不太認識這些主角。最有張力及記憶點的有兩場,一是運用在地特色擺出摩托車陣在路上邊騎邊唱,二是片尾《海角七號》樂團班底的餐廳演出,其餘場景和調度都以安全牌居多。至於選角,就看作是團隊給本地音樂圈幫上一把的美意。總言之,這一回合下來至少確定一件事,魏德聖拍其他題材不靈不要緊,我們最需要的,還是他在台灣歷史脈絡上的擅長與專注。


本文刊載於大人物迷電影【電影吞食部】專欄

必須拒絕了什麼,才能浪漫了生活。─《派特森》

賈木許的片,很難輕易說出好看在哪,因為它是由生活的細碎鋪排起來的,而正是因為眾多的細碎才使之飽滿豐盈,並且令人心馳神往。雖然不好解釋,但有一部氣質頗為貼近的電影可以類比,不過抱歉的是,它恐怕更冷門──Miranda July的《偶然與你相遇》。兩部片的角色日常中,都存在一個困惑已久的小謎團在最後被揭曉,《偶然與你相遇》是每天清晨傳來的敲擊聲,《派特森》是今天扶正明天又歪倒的門前信箱;它們都有唯一一顆讓人心肌緊縮的鏡頭,《偶然與你相遇》是一袋金魚放在行駛中的車頂,《派特森》是寶貝筆記本在急忙出門時隨手留在沙發上;它們也都是那種,讓人重新檢視自己怎麼過活的電影。

這是個跟寫詩有關的故事,與細碎情節形成反差的是等份切割的時間軸,主角的一週再加一天共八個日子,就像用排比結構寫成的一首長詩:段落之間有相似也有變形,比方公車上聊著不同話題的雙人組乘客;還有像韻腳一樣反覆出現的元素,對的,就是三不五時冒出的雙胞胎路人。

基於題材和過去經驗人們大概會想,賈木許又在歌頌舊好歲月了,但與其說他要「肯定什麼」,我更樂意用他想「拒絕什麼」的角度來解讀,畢竟在這個因焦慮而盲從的時代,跟「被討厭」一樣需要勇氣的就是「拒絕」,而拍電影必定是為了展現勇氣的,因此我從《派特森》看到的,仍然是持續對主流價值說「不了」的賈木許。

Paterson(亞當崔佛飾)拒絕氾濫科技,當代3C產品在他生活中全面缺席,每天起床靠的是自體生理時鐘,隨身記錄靈感的是紙筆,不用智慧型手機,週間娛樂是去沒有電視的酒吧跟人聊天,週末娛樂是去電影院看三0年代的老片,心中嚮往的是五0年代的詩壇。其次,他安於恆定狀態,作息跟他駕駛的公車路線一樣規律,不特別有才也不求留名於世,沒有向上流動的企圖,也抗拒將詩作出版,不考慮作品好壞或別人怎麼看,僅是真實地生活,充滿熱情地寫詩。與他持相同態度、宣告「愛好就是生活,不是生意。」的另一個人物則出現在片中酒吧牆上的海報裡──Iggy Pop,雖然本片拍攝時,賈木許也正在製作Iggy Pop紀錄片《一級危險》,但他在訪談中聲明此案純屬巧合。Paterson不去社群裡刷存在感,不向誰證明自己的獨特,就這麼殷殷實實在「業餘愛好者」的身分中自得其樂,而這亦是興趣廣泛的賈木許經常用來自稱的。

電影充滿人文史地與音樂感的還有伍迪艾倫,但要帶有城鎮野性和地下酷味,除賈木許之外恐怕就沒有了,他往往借用一個地域的藝文發展背景來塑造人物和故事:《神祕列車》設定在貓王故鄉曼菲斯市,片中亦出現名為曼菲斯的旅館;《派特森》則是因詩人William Carlos Williams家住派特森市並以城為名出版過五本詩集,詩中將該城擬人化為一個男子,本片主角便成為這個典故的實體化。其他賈木許電影的特徵,《派特森》裡都沒少:棋盤磁磚、黑白配色(Laura,席芬坦法拉哈尼飾,在家所有手繪創作清一色是黑與白);高佔比的非裔演員;樂器演奏場景;一定會聊文學音樂藝術;天造地設、性格互補的情侶(包括前作《噬血戀人》裡的吸血鬼)。


行文至此,雖然言必稱賈木許,但他實是一個不吝表揚合作夥伴的創造與貢獻、能提就不省略的導演,當然這會歸因於特定的工作模式和關係,不見得適用所有劇組,而僅是代表我心目中電影製作的理想型。


本文刊載於大人物迷電影【電影吞食部】專欄

2017-01-25

2016年沒被寫到的電影回鍋指南(下)

奧斯卡等頒獎季戰鼓已然響起,猶憶一年前的現在,鄉里坊間的熱門話題就是「到底這次李奧納多能不能抱回小金人?」這部讓他一償宿願的《神鬼獵人》,由墨西哥三傑之一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執導,和他的前作《鳥人》一樣有嘆為觀止的攝製技術,也和《最後的美麗》一樣有亡靈飄浮在空中,獨特銷售點(USP)在於視覺奇景與十九世紀美洲原住民文化,當然還有全片一直受傷一直作夢一直痛到快昏倒但一直不會死,並且卯起來使用各種荒野求生技能以及表情肌的李奧納多,觀眾必能深刻體認到為了奪金,他確實已經使出洪荒之力。

日前在金球獎上囊括所有入圍獎項、七提七中的《樂來樂愛你》,雷恩葛斯林曾以兩次驚嚇反應(第一次是他姊,第二次是艾瑪史東進門)來展現喜感,過去雖然他也接演過喜劇如《充氣娃娃之戀》與《熟男型不型》,卻仍屬於滑稽環境中的正經角色,但在去年與羅素克洛搭檔的《假會徵信社》中,可謂破天荒出現了假音尖叫這種滿滿的大搞笑式表演。嘿,女孩,妳能不看嗎?

2016 年底,李察林克雷特新作《我們的輕狂年代》好像一直沒有什麼聲量,但那極可能是因為全世界尚被先前的《年少時代》震懾得反應不過來。這部緬懷他自身成長歲月的校園 YA 片,時空設定在大學開學前三天的棒球校隊宿舍,劇情雞飛狗跳但電影拍得行雲流水,細膩重現美國八0年代的青年三觀,若能再與同年紀錄片《李察林克雷特:築夢而生》(台灣未上映)搭配服用,則可更深入觀測他的導演人格養成。

好的,既然有沒沒無聞但值得回鍋補追的強片,自然也有名氣不差但建議忽略的泛泛之作,比如《名模大間諜 2》就完全如同預料一般,是部老漢硬提當年勇、疲軟假嗨的哀傷系續集;《好萊塢的黑名單》看似奧斯卡鍾意的產業時代議題片,但僅僅入圍男主角一項即是最大警訊,流水帳的劇情未能替人物建立任何特質與魅力,看完依舊一頭霧水;《丹麥女孩》則明顯是艾迪瑞德曼演完霍金之後乘勝追擊挑戰變性者的得獎志望之作,片子沒太大問題,就只是政治正確以及保守無聊而已。

最後榮登全年失望排行榜首的,就是一如其片名所暗示,注定會因期待太高導致摔得粉身碎骨的《摩天樓》。它差勁的理由,一是辜負了經典原著把劇情搞得分崩離析,二是都選了湯姆希德斯頓這個卡司,角色卻不具牽引全局的主動性,而只是大樓眾生相裡的個體之一、不上不下,這種高反差,成就了 2016 年最令人觀後感到厭世的一部。


本文刊載於大人物迷電影【電影吞食部】專欄


2017-01-12

2016沒被寫到的電影回鍋指南(上)

歡迎來到「電影吞食部」上線六年來的首次年度點評,由於平時每月僅有兩篇專欄,勢必有不少優劣作品未能妥當介紹,而面對即將到來的農曆年假期,相信許多讀者已經打定主意要把過去一年沒空、沒心情看的片子一次補完,以下就針對「易被忽略」與「值得補追」兩項特點開出片單,希望能成為你的年節選片參考。

首先,2016必須要看的日本電影,不是《你的名字》或《比海還深》,也不是《怒》或者本地文青膜拜的岩井俊二新作《被遺忘的新娘》,而是動畫名導庵野秀明的《正宗哥吉拉》,本片怪獸肆虐和特效打鬥的成分非常微薄,倒是以民主意識與國家機制的運作為主幹,格局宏大且情感節制,還偷偷擺了藝能界經紀巨獸一道,讓若干偶像明星只出現幾秒就領便當。私以為是日本電影在後311時代兼具文以載道氣度與娛樂性之巨作。

納粹議題在去年的世界影壇也沒有缺席,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得主《索爾之子》鎖定集中營裡的單一人物,用個體渺小的觀點來映照身外巨大嚴酷的環境,敘事策略與《世界大戰》相同,因刻意屏蔽外界資訊,使人物處境更顯震撼;另一部是德國自己的黑色喜劇《吸特樂回來了!》,奇想式穿越劇的設定是用來借古諷今,把當代媒體、政治的種種荒謬和歷史傷痕一起大鍋炒,最後得出一個寬厚而引人省思的結局。

《大賣空》若能在觀賞前先有一點經濟金融知識準備,會比較容易跟上劇情,此類戳破資本主義泡影的題材,我個人總是興致勃勃,除了可以被平時肉眼看不見、當權得利者盡力隱藏的醜陋真相轟炸之外,也因為電影產業本身亦是金錢遊戲競逐的標的之一,即使想藉作品批判體制,往往也還是在用金主的投資來控訴金主,這種裡外不是人的矛盾倒也帶來莫名的快感。

中國片部分,《師父》是個徹底的高規格奇葩,劇情節奏和走法獨樹一格,從角色、台詞到武打、運鏡,一切美學上的耍帥意圖皆取得壓倒性成功,繼《一代宗師》後,徐皓峰已被認證是21世紀橫空出世、自立門派的風格大家。


(下集待續)


本文刊載於大人物迷電影【電影吞食部】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