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19

三顆雞蛋,往高牆上砸─《奧瑪的抉擇》

2014年奧斯卡外語片之爭,《奧瑪的抉擇》進入最後五強決選,大獎卻被前陣子剛上映的《絕美之城》拿下。光看《絕美之城》已經覺得很納悶,其攝影功力固然強勢,卻實在流於形式,一幫有如沒落貴族的中老年人,寄生在羅馬上流社會裡嗟嘆歲月,晃呀晃到後來,男主角入魔似地回憶著初戀,作品母題說穿了就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但往年一大票不勝枚舉的歐洲片都拍得更有滋味更動人,鑑賞標準早就提高了才是;而看了《奧瑪的抉擇》又更感到疑惑了,怎麼奧斯卡會不是它得?

在此奉勸諸君,請別看到故事背景發生在中東地區、劇情有關以阿衝突就令你退避三舍,《奧瑪的抉擇》流暢度與緊湊度完全是警匪片規格,節奏之俐落,情節之勾人,從手足情誼、武裝行動、理念信仰、男女婚戀,全都嫻熟地濃縮其中。在那樣的世界裡,宿命更胡來、更荒謬,若非你付出鮮血,否則無法真正去追求什麼,一切都沒有為什麼,就因為沒有自由。是文化保守封閉嗎?是人民天性所致嗎?操控並禁錮著你的是命運嗎?不,是政治。


這是一個高壓體制下考驗人性與背叛的故事,主人翁們是3位情同手足的反動份子,連要見面,都得攀過邊境上新築起的高牆,對主角Omar來說,Tarek是強硬的領導、心儀女孩的哥哥;Amjad是溫和幽默而較不穩重的小弟。警方要Omar供出主謀時他應該棄誰保誰?誰又可能是真正的背叛者?開場不久,難得的家庭和樂融融場面中,務必留意一下,是誰模仿《教父》裡的馬龍白蘭度──一個無法容忍背叛的角色。看起來最無害的,最是沒那麼簡單,你可以視之為伏筆所在。


-本文刊載於大人物迷電影【電影吞食部】專欄

2014-05-06

謀殺那件小事─《愛殺達令》

結果你會發現,誰殺誰在整部電影裡其實一點都不重要。「謀殺」只是主菜旁邊提味用的佐料,本片創作者的野心遠比處理一樁懸疑殺人案還要大上許多,否則就不需要設定這麼複雜又有史實包袱的人物藍圖了──垮掉一代的黨羽們──包括Allen GinsbergLucien CarrWilliams BurroughsJack Kerouac

中文片名所指涉的B級成份也是不存在的。這麼說好了,《愛殺達令》就是披著懸疑謀殺外皮,實際上則領著觀眾走進「New Vision」文學運動的風暴中心,對於時代思潮大背景更有深入淺出的闡釋,角色與角色間的緊緻程度,不斷推動觀影情緒上漲,其中一段爵士演唱V.S.寫作情景V.S.縱情玩樂片段的急迫剪接,亦將創作力噴發的酣暢感優異呈現,充份挑撥觀者的寫作慾望。

再說說演員,雖然長大成人的哈利波特(註:Daniel Radcliffe)疑似是舞台劇演多了,臉部表情經常用力過度;男二Dane Dehaan除了會讓人脫口而出「啊是雷恩葛斯林他兒子」(請見《末路車神》)之外,他也是繼《超能失控》到新版《蜘蛛人》(飾演綠惡魔)以來,近期人氣與討論度扶搖直上的新一代美利堅小生,後續發展值得關注。


再讓我們納入其它相關主題的作品與《愛殺達令》比較。一是時代背景:四0至六0年代,美國社會形成壓力鍋狀態,「垮掉一代」在此世道中現身,也成為後代進行再創作的熱門素材,而即便電影中的事件分處不同時間段,但《愛殺達令》在氛圍塑造和敘事精彩度上,都大勝描寫同一組人馬卻拍得木然乏味的《浪蕩世代》;二是影片主題:《愛殺達令》做為觸及同志與自由議題的青春性啟蒙電影,可說是近2年來極好的一部,飽滿的後座力,讓人只想請動機中二演技又尷尬的《壁花男孩》可以直接洗洗睡了;三是延伸閱讀:如果你被主角們提倡的「New Vision」反體制、除舊佈新精神深深擊中,建議觀影後再搭配複習Allen Ginsberg的傳記片《HOWL》,裡面爭取言論和出版自由的法庭戲,每次看,真的每次都感動落淚。


-本文刊載於大人物迷電影【電影吞食部】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