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24

強健的骨本與沒長好的肌肉─《夢碎天堂》

從電影海報可能看不出來,這其實是一個近似於《衝擊效應》與《火線交錯》架構的故事,不過請把事件張力與人性衝突先減去40%,也就是很勉強及格的意思。本片的多線敘事底下共有五組人馬:懷抱名模夢的保加利亞少女、抑鬱又易怒的喪子大媽、窩居在簡陋房舍的黑人非法移民、娶嫩妻老來得子的阿伯、來自瑞典的音樂家雙親與會尿褲的小學兒子。從角色群中高比例的非歐身分,可知電影主要議題是談「移民西歐發達國家之夢」的破碎,看似平行的五條線會慢慢收攏並揭露彼此的關聯,理論上應該是這樣發展。

只是,在阿姆斯特丹的背景下,把主線設定在女性移民被誘拐去紅燈區賣身,不免有老生常談之感,搭配其他故事線裡的繳不出房租、望子成龍、戰犯議題,又太不著邊際、含糊帶過,而刻意走清湯掛麵風的美學形式,也真是常常讓人食不知味。這麼一想,荷蘭和台灣的困境好像頗為類似,即使要努力擠出一點社會批判題材,拿到國際上仍會被貼以「不覺得你們國家有什麼問題好說」的冷屁股。


由於近日剛讀完編劇神書《先讓英雄救貓咪2》,便想用書中傳授的類型分析法來檢視這部電影──類不類型是其次,重點在於它究竟是不是一個適合以電影形式呈現、夠精彩的好故事,沒想到還真吻合作者提出的「精神病院」類型下的「議題病院」架構(此類代表作就是《衝擊效應》和《火線交錯》),類型的三大元素本片都有:群體,指外來移民;選擇,羊入虎口的女主角對抗人販子和小學男孩Lukas對抗父親威權;犧牲,男主角Yaya幫助女主角逃離人販魔掌是自尋死路。可見得《夢碎天堂》能代表荷蘭角逐奧斯卡,實有功夫底子,但因為缺乏緊緻夠力的故事轉折,故達不到事件環環相扣的效果,也就變成這副平淡鬆散的樣子了。


-本文刊載於大人物迷電影【電影吞食部】專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