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11

孩子去哪兒─《親愛的》、《雪地迷蹤》

無獨有偶,這一兩週初春檔的台灣院線市場上,出現了兩部同樣是以兒童誘拐為主題,但切入點恰好是彼此對立面的東西方電影:陳可辛的《親愛的》,與艾騰伊格言的《雪地迷蹤》。

《親愛的》大半篇幅都在描述男童走失後,已離異的雙親(黃渤、郝蕾飾)多年來如何痛徹心扉、失魂落魄,但仍鍥而不捨地找尋孩子,過程中不乏被惡意份子誆騙、被流氓追群,而後加入失蹤兒父母互助會尋求慰藉;中段以後,才出現在不知情狀況下收養了男童的農婦(趙薇飾),要是她老公(誘拐者)還活著,這電影基本上就不成立了,因為一旦有明確可怪罪的標的,善惡立判,而正是由於不存在始作俑者,故所有被牽扯進來的人都是無辜的,於是只消將全片訴諸集體式的傷痛苦情,至此可將之視作一部表演出色、催淚的通俗電影看待,不過就在片尾上roll card之前,卻硬是加入了當年事件的新聞畫面,以及導演演員與角色原型人物會面時,互相握手擁抱哭泣的片段,就電影本質來說,此舉不僅畫蛇添足,還曝露了太過強烈的政宣意味,並且如同某些評論所指出的,實是過度消費真實人物的悽慘,同時也令人不禁有些微聯想:陳可辛繼《中國合夥人》歌頌過民族勵志情懷後,是否已然榮登新一批官方代言人?


來自加拿大的《雪地迷蹤》,則把更多關注放到誘拐者身上,全片刻意以交錯的時間序來進行跳躍敘事,但並不用擔心會被藝術電影名導演給雷到,因為這般手法實則增加了懸疑度與解謎樂趣,故事本身仍是通俗流暢而且還讓人很緊張(即使結局略顯老套),一如經驗所告訴我們的那樣,愈是平和成熟的社會,愈容易出現變態型犯罪案,所以它不像《親愛的》那樣強調父母悲痛或不放棄希望,而是反轉過來讓觀眾面對誘拐者,跟隨他(們)的角度一次次經歷使用網路通訊去玩弄、偷窺失去愛女的母親和盡忠職守的警探,甚至以此拐騙更多兒童的犯行,接著了解到他的心理動機只是渴望聽故事、渴望欣賞他人表演,劇情進行到此,開始對誘拐者油然而生一種熟悉感,或許艾騰伊格言欲批判的,除了鋪天蓋地的現代科技,恰恰還有我們這些熱衷於電影─故事與表演─的觀眾。


-本文刊載於大人物迷電影【電影吞食部】專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