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11


李祐寧‧猶憶眷村麵粉香

撰文:孫志熙/攝影:Maciej Korbas [cue電影生活誌]2011年10月號

「中國人移居到世界各地時,只要把每個地方佈置得像家一樣,他就可以活下去,於是異鄉住了一輩子也就變成家鄉。」─李祐寧

那天早上在公館寶藏巖,9月殘夏惠賜了一份透涼的氣溫與微風,讓李祐寧導演神清氣爽地帶我們來看電影的拍攝主場景,他10年沒拍片了,教學不輟的生活讓他很快樂充實,目前任教於基隆崇右技術學院,擔任影視傳播系系主任的他,前陣子方因一位男藝人就學與兵役的新聞事件,連帶被牽扯進了媒體喧囂,然而這位李老師的確深具長者風範,一路上以宏亮嗓音親切地招呼、解說,這裡除了是拍片時摸透了的取景地,還是他成長記憶中最熟悉的場景,小時候,他住在民國49年建起、台北市最大的眷村「成功新村」,畢業後到美國留學,待1983年回台時,村子已改建成如今四維路上的成功國宅,從此以後便長年走訪、拍攝台灣各地眷村的他,對此獨具人文意義的聚落帶有一種原鄉之情,基於兒時情感與對該處生活細節的豐富了解,眷村文化遂成為他創作的靈感泉源,許多鏡頭、劇情,都來自他幼時親眼所見,或點點滴滴聽來的故事,那些都是成長中最刻骨銘心的片段,並非編造而來。走上蜿蜒微傾且半邊依山,半邊傍著河岸遠景的寶藏巖石階,導演張望一晌對我們說:「這裡好像香港的調景嶺,幾年前去過,路比這邊更寬一些,裡頭簡直是另一個世界。」途中路過小廣場前一面釘滿信箱的水泥牆,走近去站上一會兒,腦中逐漸淡入一個泛黃的畫面,也許過去好多個如現在一樣的時刻,老兵居民們就這麼穿著洗得日漸稀薄的背心,從黑髮等到白頭也仍舊在守候,等待對岸親人哪天稍來故鄉的消息,才是一等,就等去了幾十個春夏秋冬。我看向身旁的導演,祐寧,這名字是否因著父輩對故鄉江蘇阜寧的懷念?

走進場景屋內,牆面、桌面擺放的鍋碗瓢盆,是另一個深植導演心中的景象,他也看過老兵家裡的祖宗牌位旁放著麵引子,底下還押了紅紙條,「這一傳可以傳一百年,今天蒸完饅頭就留一塊下來,每次都留一塊,麵引子就是傳承,它重新顯現我們父母甚至爺爺奶奶的故事。」拍電影也是傳承,他自詡是台灣電影的老兵,將故事傳承給年輕觀眾,也將經驗傳承給年輕影人。

電影海報上,白髮蒼蒼的主角正站著擀麵做饅頭,時當午後,陽光從樹葉縫隙透出,揚起的麵粉在空氣中旋成陣陣白霧,這從電影膠捲裡抽出的一格畫面,好似仙子撒下法術粉末把時間倒流。踏上這塊半戶外的廚房爐灶,想到記憶往往依附在食物之上,便問起導演對家庭料理的印象,他說江蘇老家雖屬地理上的北方,但從小家中仍以米飯為主,唯有炸醬麵吃了多年,因此他曾經想過就炸醬麵拍一部電影,代指過去歲月裡家族凝聚的情感,走了幾步他又說,其實包水餃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家傳手藝,他們把報紙鋪在客廳茶几上,母親擀水餃皮,父親把餡料包入,弄得滿屋子麵粉,那會不會是民國78年他出發去美國的前一天晚上,父母與他還有哥哥妹妹,一家五口團聚的餞行飯,餐桌上父親會拍拍他的肩膀,而母親則偷偷濕了眼眶。不,場面絕對是更熱鬧的,因為他告訴我們:「小時候如果放學回家爸媽不在,走一步路到鄰居家照樣可以吃飽。」不分你我,整個眷村就是一個家庭,來自各地的異鄉人都成了一家人,也因此所謂眷村菜其實是融合了大江南北風格,媽媽們互相交流菜色,「辣豆腐乳和生辣椒醬就是最棒的混血。」為了一嘗眷村滋味,我們離開公館前往東區近來火紅的小館「村子口」,館子營業4年,導演和從廣告製片轉行的老闆小王是舊識,剛開張時來光顧試菜,好味道的口碑就這麼流傳出去,老闆和我們寒暄,說開店夥伴都是軍中同袍,只不過自己是一般兵,而廚房裡揮汗炒菜的都是連長、輔導長,「人進了社會總會改變,沒有一輩子做官的,但這就是眷村精神,打不死的蟑螂,走到哪就能活到哪。」老闆一副山東人的招牌豪氣,用響徹街頭巷尾的音量咯咯笑著。

20年前在我創作最高峰的時候,從事電影工作忙,陪父母的時間相對非常少,雖然成就了我很多部作品,但現在回想起來很遺憾。」在我問及歷來作品為何總不離父子關係時,導演這樣回答,尤其台灣父子在他看來有極傷感的一面,可能彼此分隔兩岸,這是別處少有的情況。他和父親感情其實非常好,但仍不免愧疚,人總在失去後才覺得彌足珍貴,現在他每晚回家陪失智的母親,雖然她不清楚了,但拍拍她還是有反應,「這就夠了,讓我晚上可以睡得很安穩。」臨別前他叮囑,多問爸爸小時候怎麼跟爺爺相處,翻翻老照片,幫他們拍拍照,那會是最珍貴的回憶與人生動力,人一定要回顧才存在,我覺得我懂。很多人說《麵引子》這樣一部關於眷村老兵與兩岸探親的故事,是拍給我們父執輩看的,這個上午之後,我不這麼認為,它應該送給所有思親想家的人們。

---
村子口(紅燒牛肉麵‧炸醬麵‧滷味‧砂鍋)
地址:台北市松山區八德路三段125234
電話:(022579-6455
營業時間:11:30~14:00‧17:00~21:00(每月第二、四週日公休)

---
李祐寧

台北出生,淡江大學教資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影劇學院電影製作碩士畢業。

影視界從業與教育資歷長達30年,監製作品23部,執導作品共11部,包括《父子關係》、《殺手輓歌》、《竹籬笆外的春天》、《老科的最後一個秋天》、《流浪舞台》、《遊戲規則》、《爺爺的家》等。1985年以《老莫的第二個春天》贏得金馬獎最佳影片,並受「亞洲週刊」評選為百年來最經典的100部華語電影。

家庭與父子關係一直是他電影多所著墨的主題,《麵引子》更是他擔任金馬奬評審多年後,重返影壇再執導筒的復歸力作,以兩岸探親為題材,講述被迫離鄉背井的人們對故鄉、親人無限的思念和渴望,談論一個時代、一場戰爭對無數人們家庭造成難以磨滅的影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