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上帝 / 魔鬼的誘惑 / 女性滅殺
撒旦的情與慾─拉斯馮提爾的恐懼膠囊
《芝加哥太陽報》─「影片不僅保持了拉斯馮提爾在視覺效果上的詭異和黑暗,在主題的離經叛道上也大大超越了他此前的作品。」
撒旦的情與慾─拉斯馮提爾的恐懼膠囊
《芝加哥太陽報》─「影片不僅保持了拉斯馮提爾在視覺效果上的詭異和黑暗,在主題的離經叛道上也大大超越了他此前的作品。」
英國《獨立報》—「這部影片看起來是《鬼店》和《大法師》的綜合版,一如往常令人驚悚和不快,與其說這是一部恐怖電影,不如說這是一部有性愛鏡頭的邪典電影。」
拉斯馮提爾Lars von Trier (1956─,丹麥)
1995年簽訂「逗馬宣言」(Dogme 95 manifesto)強調電影的真實呈現,定下必須使用手持攝影機、現場收音、不打光、不後製等拍片原則,影響當代電影甚鉅。人稱「恐怖的小孩」,震撼式影像為其招牌風格,熱衷於常理常識的越線、對現實之挑釁,催眠、驚悚、怪奇是他熱愛的創作母題。
新作發表之名句摘錄
‧「我覺得這是一部浪漫電影,它具有浪漫愛情電影所需要的一切元素,我甚至覺得它的風格和愛倫坡的世界相似」。(愛倫坡的創作自述:將滑稽提升成怪誕,將可怕發展到恐怖,將機智誇大為嘲諷,將奇怪延伸至詭譎神秘。)
‧「我有整整兩年的時間都非常沮喪,這部電影就是在那段時間拍攝完成的,靈感來自於我自己的感受、想法和恐懼,我拍電影是想表達出一種接近真正黑暗的恐懼,而不是讓觀眾來體會我內心的想法,我的電影是世界的一部分,觀眾能不能理解它不是大問題。」
‧「這部片是我能想像到最接近地獄的情景。」
‧「我相信我是世上最好的導演,但我不能確定上帝是不是最好的上帝。」
夏洛特甘絲柏Charlotte Gainsbourg(1971─,法國)
已故法國樂壇才子Serge Gainsbourg和傳奇女歌手Jane Birkin之女,14歲即以《不害羞的女孩》獲得法國凱薩獎最佳新進女演員,19歲又以《聖誕蛋糕》贏得凱薩獎最佳女配角,今年則以本片奪得坎城影后。導演評:夏洛特演得太過火,我根本控制不了她!
威廉達佛Willem Dafoe (1955─,美國)
美國實力派男星,表演生涯將近30年,與世界名導合作經歷豐富,近年因演出《蜘蛛人》反派而家喻戶曉,與拉斯馮提爾合作過《命運變奏曲》,演出本片之前,曾在1988年《基督的最後誘惑》中飾演耶穌。
今年坎城影展將「人道精神特別獎」頒給肯洛區《尋找艾瑞克》之餘,評審團特別再為本片(Antichrist)設立一個「Anti-Prize」,得獎原因為「年度最大聲宣示反女性的導演與電影」。
序場–Prologue:黑白慢速鏡頭鑲嵌韓德爾詠嘆調《讓我哭泣》(Lascia ch'io
pianga),夫妻沉浸在性愛歡愉的同時,幼子失足跌落窗外而死。
第一章 悲傷–Grief:喪子讓妻瀕臨精神崩潰,身為心理治療師的夫意外發現她
對樹林的恐懼,決定帶她回到「伊甸林」找出病因。
第二章 痛苦/混亂當道–Pain (Chaos Reigns):樹林裡開始出現異象,妻不時情緒失控,發作時她總轉而向夫尋求性之慰藉。
第三章 絕望/女性滅殺–Despair(Gynocide):夫在小木屋裡發現妻去年夏天在此寫作「女性滅殺」論文後,妻認為夫將棄她而去,便以殘虐手段對夫施暴。
女性滅殺(gynocide):激進女權主義作家朵金(Andrea Dworkin)自創詞彙,由雌性(Gynoecy)和種族屠殺(Genocide)兩字合成。
第四章 三個乞丐–The Three Beggars:妻對奄奄一息的夫說,當三個乞丐(鹿、狐狸、鷹)同時現身,就有人得死,至此她已完全瘋狂,並以剪刀自殘。
尾聲–Epilogue:《讓我哭泣》女聲吟唱著:「讓我為自己悲慘的命運哭泣…」夫逃出樹林,抵達山丘頂端時,看見無數個鬼魅般無臉的女人面向他朝著「伊甸林」走去…
《撒旦的情與慾》是各派心理分析、基督教神學、性別再現的交相攻訐,拉斯馮提爾本來就習慣以罪惡與敗德之血淋淋展示來散佈他的「指證邪惡正是使邪惡不朽」論點,他也從來沒有二元對立的概念,所以我們不該問《撒旦的情與慾》中到底反上帝的是誰,因為誰都在反上帝:女人在天地初始即因非理性的慾望,以禁果誘使亞當墮落,因此女人生來便被判處邪惡;男人則因自恃理性邏輯能力,欲以科學主宰萬物,這是男人反上帝的罪行,還記得片中妻子曾警告丈夫,他的自負將招致毀滅嗎?
為什麼《撒旦的情與慾》不存在善惡兩分?試想丈夫對妻子的恐懼金字塔分析中,其頂端從「自然(Nature)」修改到「撒旦(Satan)」最後再塗改成「自己(Me)」,已然闡明了人性內藏的詭變多端,一如他談《白癡》一片時所說的:「那或許是你心中的白痴想出來找夥伴。」
若佛洛依德精神結構論成立,是否就意味人類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中,都必然包含了魔性、人性與神性?「我」是上帝,「我」是自然,「我」也是撒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