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是一種幻覺,露西已經告訴我們了。所有人類發明的文字、符號,都僅僅是將巨量的原始資訊簡化、屏蔽後,便於在時間洪流中記錄與傳遞的玩意兒。要不然,只要看過YouTube上的「貨幣系統真相」影片,就能理解金融看板上那些不斷攀高又滑低的數字,實則都如夢幻泡影,根本是以虛包虛的影子概念。然而很不幸地,我們的時代幾乎也是這麼定義人際關係─Facebook「朋友」欄位裡的阿拉伯數字。網路使人們自願圈成小小一捆,你按我讚、我回你文,互相聚集取暖,能再去認識的,不外乎認識的人所認識的人。社群網站到底讓世界變大還是縮小了呢?流通在數位訊號間的類友誼,離線之後還存在嗎?
幸好,講述Facebook創辦故事的《社群網戰》,給出一個強而有力的批判結尾:眾叛親離的男主角,把一同打天下的戰友得罪光也背棄完,孤零零盯著電腦螢幕,頁面忽然亮起一則陌生人送來的交友邀請,他猶豫東、遲疑西,怯生生點下「確定」,那道鏗鏘聲響,卻將他的背影襯托得多麼孤寂。
以為可以獨自一人面對世界,那是驕縱幼稚的想法;如果自己一人力有未逮,那就趕緊結交同黨一起幹點好(壞)事吧。愈是盛行著攤在眾人目光下的交友模式,愈要重溫古老的祕密結社儀式,所以,放開那顆滑鼠,讓我們來談談線下的實體群組,這不僅熱血沸騰還很有專屬感,並且絕非一行人坐在黃昏的河堤邊大喊夢想那麼低檔次。
初入門者,有以下兩個方向可供選擇:一、組樂團,做為大多數日系青春片的主軸,《琳達!琳達!》卻一反團結齊心、一戰成名的劇情常態,而是讓4名高校女生將精力耗費在關係應對多於練團,最後在學校文化祭的表演成功與否,已不及結交到知心朋友來得重要。二、轉大人,總的來說,這是男性青少年時期的魔王關卡;精確來說,就是關於買醉與破處,《男孩我最壞》的3名高中男生其實只是怪而不是壞,為了在畢業前達成共同目標,互相結盟並激盪出更令人絕倒的混世奇想,由此可知,即便傻事蠢事,只要有伴同行,就能轉瞎為屌。掙脫了社群網站和線上遊戲對行動力的綁架,這些電影主角可都是這樣找到情比金堅的夥伴呢。
若想玩大一點,力圖真正燃燒青春,那就務必嘗試拍電影與搞革命:園子溫的《地獄開麥拉》裡,有畢業十多年後仍要賭上性命一起拍片的社團老友,他們鐵打的意志教人瞠目結舌;易智言的《行動代號:孫中山》裡,窮苦高中生們不打不相識,欲竊取國父銅像拿來變賣套現,從學校體育室到西門町的十字路口,最後在清晨信義區的天橋上揭竿起義,革自己身為社會底層的歹命。
本世代的青年社交,真沒有比祕密結社更酷炫的途徑,唯有如《共犯》般捲入命案的霸凌團體不在此列,特此聲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