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那顆壓在男主角右手上的石頭,讓人從志得意滿、俯瞰一切的高傲,一翻成了仰望生命之光的卑微低姿態,那時候,你會脆弱到開始認為人生所有事件都是註定的,慘況早就在這等著你,從出生至今做過的千百萬個選擇都引領你走到這一步;同時你也會堅強到能夠體認自己不是孤獨的,而是為所有人所共同成就,每時每刻都有愛包圍著你,只是平時你選擇忽略。
所以不要問石頭怎麼出現,也不必去防備那顆石頭,讓它來,讓它像改變艾倫羅斯頓(Aron Ralston)一樣,像他因受難而獲得重生,大破才有大立,這麼解讀,倒也與《奪魂鋸》在理念上不謀而合。
此種建構在單人受困形式上的電影,令人記憶猶新的還有《活埋》(Buried,2010)和《絕命鈴聲》(Phone Booth,2001)。《活埋》更加徹底地實踐「一演員一主景」的超低成本拍攝,雖然探討主題是光明進取的完全反面;而《絕命鈴聲》同樣以反省、懺悔為軸,但柯林法洛只不過在市中心的電話亭裡待上區區幾小時,還有話筒裡的兇嫌陪他聊天,詹姆斯法蘭柯可是一人在荒野岩縫中獨撐大局127個小時,受傷流血挨餓挨凍,甚至得一人分飾二角自拍以自娛,完整的受災心路歷程在演技上更勝一籌。
詹姆斯法蘭柯這兩年從《自由大道》(Milk,2008)、《怒吼》(Howl,2010)一直到《127小時》,密集揣摩各領域真實人物,為自己的演藝生涯打下更深厚的詮演功力,滿心期待他28日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和安海瑟薇搭檔主持,當然也樂見他當晚能一舉從主持台走向領獎台,拿回本屆影帝大獎。
話說回頭,這部片最初仍是為了導演丹尼鮑伊而看,即使除去故事內涵、運鏡敘事這些他從不讓人失望的拿手絕活,光談比較細微的部份,像是剪接、音效、配樂上每每互相搭配的巧思,就令觀影新鮮感不減,而電影開頭,以目不暇給之城市風景,與大型連鎖店招牌剪影帶出的美式風情,不妨視為繼《貧民百萬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2008)的印度血統後,又一次文化元素上的橫向拓展。
-本文刊載於大人物迷電影【電影吞食部】專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